
“建起了‘美好花園,設立了‘公益市集,翻新了花臺涼亭,清理了雜物、垃圾……”家住成都市錦江區柳江街道錦馨社區的侯阿姨發現,自己居住的小區配套設施逐步改善,環境也變得更加優美。
這樣的變化,得益于柳江街道探索的社會治理新模式的實施。
錦馨社區是一個大型城市農村拆遷安置小區,小區住戶17000余人,其中80%為農村安置戶,20%為城鎮安置戶,呈現城鄉二元結構并存的復雜治理環境。柳江街道在創新完善基層治理體系過程中,注重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的“后臺創新”,以錦馨社區為試點,走出一條符合“農轉居”集中安置社區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居民在小區任意晾曬衣物、搭建菜園、圈養家禽,導致小區樓道堵塞、設施損壞、停車困難等問題層出不窮。”說起錦馨社區此前的治理環境,錦馨社區紀委書記吳玲覺得壓力很大。
讓居民共享更美好的生活,唯有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才是“硬道理”。為有效化解社區治理的難點和痛點,引導居民形成良好的鄰里關系,2017年,錦馨社區紀委督促社區建立“睦鄰聚·有事好商量”的協商機制,搭建起“一集四會”(“一集”指的是“黨建領航·社區睦鄰節”公益市集,“四會”指的是“茶話會”“吐槽會”“壩壩會”“協調會”)平臺。
據悉,搭建起“一集四會”平臺后,錦馨社區充分發揮每月一次的“黨建領航·社區睦鄰節”公益市集,開展社區跳蚤市場、繽紛美食薈、群眾文藝會演、插花、包粽子、做月餅等活動,不僅提升了社區的溫情和溫度,更成為凝聚社區居民的精神紐帶。而“四會”則成為社區矛盾糾紛化解的“緩沖帶”和“減壓閥”,居民就社區治理問題及風險隱患暢所欲言,倡導居民“能提事、善議事、會辦事”,開啟了社區自治共治新局面。
“‘一集四會不僅成了居民相互傾訴煩心事,解決矛盾糾紛,增進鄰里友好溫情的平臺,也便于社區及時掌握民情,化解民怨。”吳玲直言,“一集四會”平臺的搭建讓居民之間“熟”了起來,社區氛圍“熱”了起來。
“還是社區干部想得周到,我覺得很溫馨。”社區請照相館工作人員上門為金婚老人拍攝紀念照后,錦馨社區劉安光老人的女兒感激不已。
“一個‘良序善治的社區治理體系離不開監督這個關鍵環節。為推動社區發展治理工作高效開展,必須將其中的‘彎彎繞繞在群眾面前捋直。”柳江街道紀工委書記何靜認為,必須讓權力在“監督器”下運行。
為此,錦馨社區堅持開啟公共區域微公示,利用院落公共區域設立公示欄,對居民關注的大小事務,社區小基金使用范圍、小基金募集來源、居民意見征集、財務使用情況等及時公示,主動接受社區群眾的監督。同時,社區紀委立足監督職責,督促社區、社會組織、居民代表召開廉潔培訓會、警示教育會等明確告知自治組織負責人微權力運行負面清單和風險點,規范小基金使用,提高居民自治工作的透明度和滿意度,保障錦馨社區基層治理向清向廉發展。(供稿單位/成都市錦江區柳江街道紀工委) (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