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波?鄭植譯

【編者按】 11月16日至30日,我省開展駐村幫扶“大回訪”活動,組織全省已輪換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回訪曾經工作過的村,實地感受脫貧成效,幫助群眾總結成果,傾聽群眾意見建議,再度謀劃未來發展。
初冬時節,劍閣縣姚家鎮銀溪村里陽光正好,村民寧義興趁天氣暖和,燒好熱水準備洗頭。“寧叔,在家嗎?”聽見家里來人,寧義興趕忙走到門口,看見李增強正笑容滿面地走來?!鞍パ?,強書記你咋來了!”寧義興高興地三步并作兩步,上前緊緊握住李增強的手,“快到家里坐”。
2014年11月至2019年12月,李增強在銀溪村任第一書記。近日,他回到銀溪村了解村民脫貧后的生活,也為村里的下一步發展出主意。
牽掛的一家人
“寧叔,最近身體咋樣,家里都還好吧?”年邁多病的寧義興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兒子與兒媳都有殘疾,孫女還在讀書……這樣生活艱辛的一家人一直是李增強的牽掛。
“家里都好,前兩周三只山羊賣了6000多元,今年可以過個好年啦。”寧義興一臉滿足地笑道。2016年,李增強同村“兩委”商議,用產業扶持資金為寧義興家購買了兩只種母羊,經過幾年精心養殖,寧義興家的山羊最多時有60多只。
“小紅學習還好嗎?”看到墻上寧家人的合照,李增強問起寧義興的孫女寧小紅。幾年前,李增強主動聯系到銀溪村考察的企業,為寧小紅爭取了從高中到大學畢業每月1000元的社會捐贈。
談起在外讀衛校的孫女,寧義興滿是驕傲:“小紅學習很認真,說將來要當個好護士。多虧你們的幫助,小紅上大學的錢就不愁了,我家總算有盼頭咯?!崩钤鰪娕呐睦先说母觳?,笑道:“會更好的!”
特色集體經濟發展路
坐在熟悉的村“兩委”會議室里,看著滿臉笑容的鄉親們,聽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講述自家脫貧現狀,李增強臉上的笑意更深了。
“強書記,你一定要去我家坐坐。”村民王繼倫熱情邀請,“搬遷后,我家可漂亮了!”2017年3月,通過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王繼倫家僅自費7000余元便住進村集中安置點的新房。
銀溪村通過“建、改、保、拆、美、配”模式,完成了135戶危舊房改造、29戶易地搬遷和7個組的民居綜合改造,全村新建聚居點5個,老百姓的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今年我家的香菇種植規模有15萬袋?!闭勂鹱约蚁愎交氐陌l展,村支書梁成樹笑得合不攏嘴,不僅自家實現增收,他還帶動村里十幾戶貧困戶穩定就業,每年勞務支出20余萬元。
李增強剛到銀溪村時,不分晝夜同村干部一起走訪調研,認真研究脫貧方法,因地制宜確定了“1+3”(食用菌+土雞/山羊/有機果樹、藥材)產業發展模式,推動創辦了劍閣縣首家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銀溪村集體公司設有銀耳、香菇、土雞、山羊、有機果樹、金釵石斛6個專業合作社,種植食用菌100余畝,養殖山羊2000余頭,土雞年出欄2萬羽,發展特色產業采摘園400余畝,形成了“一司六社”的特色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村民們通過“入社種植、流轉土地、出售資源、就近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紛紛加入產業發展大軍,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集體經濟累計收入27萬余元。
“爛溪溝”變美麗銀溪
銀溪村坐擁銀溪溶洞、楠木溝、自然攀巖基地等優質旅游資源,2017年入選了“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村”。駐村期間,李增強制定了銀溪村旅游發展的前期規劃,想讓村民吃上“旅游飯”。但因為村里沒有企業主,缺乏開發和宣傳的資金,沒能引進旅游項目,這成了李增強心中長久的遺憾。
“梁支書,咱們村一定要想辦法招引旅游企業,不能浪費咱銀溪村這么好的風景,要把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崩钤鰪妼α撼蓸涮寡裕眯臑榇謇镆巹澲乱徊桨l展。
臨別時,回望揮灑五年奮斗熱血的地方,李增強動情地說:“我記得剛到銀溪時,村里條件差,老百姓都把這叫‘爛溪溝,當時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讓這‘爛溪溝變成美麗銀溪!”
梁成樹用力握住李增強的雙手感嘆:“真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還有像你這樣無私奉獻的第一書記,老百姓才過上了好日子,相信銀溪村會越來越好!”(作者單位/中共劍閣縣委宣傳部)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