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水稻病蟲害角度出發,主要圍繞其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實現對水稻病蟲害的更高效控制。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
綠色防控技術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針對水稻發生的各種病蟲害問題開展有效處理,同時,能夠確保防治綜合性。
1 物理防治
1.1 燈光誘殺
二化螟之類的害蟲可通過此類方法進行捕殺。具體可通過頻振式殺蟲燈,達到引誘并消滅害蟲的效果。通常來講,一個頻振式殺蟲燈的作用范圍約3.0公頃,可實現相應區域內害蟲的有效治理。一般可選擇在6月末到7月末展開相應種類害蟲的治理操作,殺蟲燈開啟時間可定為每天的下午19點到第二天上午6點,通過此種手段,可大幅減少水稻田中相應害蟲的產卵數量[1]。
1.2 工具誘捕
利用誘捕器對害蟲實施誘捕滅殺,以二化螟為例,可在羽化盛期對其開展誘捕操作。在誘捕器中設置一個誘餌,同時需要將其設置在超過水稻最大高度的位置上,至少保證和水稻間擁有30厘米的距離。
2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需遵循科學用藥原則,合理選擇藥劑,積極應用和推廣低毒、低殘留,且能夠發揮較高實效性,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農藥。具體開展水稻栽培操作時,需要對水稻的實際生長及病蟲害發生狀況展開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再有針對性地開展藥物選擇及防控操作,以確保藥物選用的合理、可靠性,防止病蟲害耐藥性增強,降低藥物防治實效性。
3 農業防治
3.1 二化螟防控
在春季早期和秋季臨近末期時,應對水稻剩余根茬采取集中式的燒毀操作,以防止害蟲藏于其中越冬,翌年繼續進行侵害操作。同時,如果發現患病或受害蟲侵害的植株,也應盡快對其進行拔除,以防其將病害傳染給其他健康植株,或害蟲轉移至其他植株中進行侵害,及時控制病蟲害。
3.2? 水肥管理
水稻種植過程中,應重視高質量的氮肥施用,灌溉過程中,可通過間歇法開展相關操作,通過淺、濕、干的方式,為水稻的生長創設一個優良環境。如此一來,既有助于優化水稻自身的病蟲害抗性,又確保其健康成長發育。同時,應注重稻田內建立淺水層,以促使稻田內的問題始終能夠維持在規定標準下。
3.3 菌核捕撈
插秧操作前,水稻種植區域的水面一般會產生較多的浮浪渣,此時,應及時采取合理手段,對其進行捕撈,并利用集中燃燒的方式將其燒毀,有助于實現對病害蔓延的有效控制。
4 生態調控
基于生物鏈原理,通過對稻田系統內各生物及其特性的充分考量,利用放置天敵的方式達到控制害蟲基數,優化農田生態環境,強化農田病蟲抗性等目的。例如,在田間進行綠肥、大豆等作物的栽培,可以創設起較為完整的天然保育帶。實際開展夏收或春耕操作,不應將田埂內所有的雜草完全清除,可以余留一部分,如此一來,可增加一些害蟲天敵的繁殖機會。在水稻田間種植香草根,可以起到引誘和聚集水稻螟蟲的目的,對降低此類害蟲的數量,優化天敵繁殖環境均存在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水稻栽培期間受各類病蟲害影響較為明顯,科學、有效的種植和病蟲害預防,充分發揮綠色防控技術實效性十分重要,可大幅降低各類病蟲害發生率。實際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的過程中,還需重視合理密植,保持田間透光和通風性優良,科學控制田間溫度,有助于更好的確保水稻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陳秀麗(1970-),女,本科,副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作物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