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龍
摘要:本文建立在多個角度下,完成了對仔豬輪狀病毒的分析,并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通過落實消毒工作,強化對妊娠母豬、初生仔豬的護理,確保仔豬能夠正常發育,提升養豬場經濟效益。
關鍵詞:輪狀病毒;病毒感染;病毒防治
近年來,建立在養殖數量不斷增多的情況下,養殖業呈現出明顯的規模化發展趨勢,在利益增加的同時,傳染病的發生概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以輪狀病毒為例,其感染多集中在仔豬中,要求工作人員應以明確了解該疾病作為前提,切實落實相關防控工作,確保養殖場經營效益。
1 感染分析
1.1 病原介紹
經電鏡觀察,仔豬輪狀病毒粒子主要為車輪狀,清晰度較高,無被膜存在,病毒具體大小在75納米,無論是常規消毒藥,還是pH、溫度,該病毒均存在一定的抵抗力,在常規條件下,病毒可寄生在糞便中,實現7~9個月的存活,即使在清空豬廄的情況下,病毒仍然能夠實現3個月的生存。
1.2 流行特點
在常規情況下,豬輪狀病毒多存在于豬腸道中,通過依附于患豬糞便中,在被排出體外后,將會進一步對附近土壤、飼料等進行污染。該病毒適應性較強,在排出體外后,毒力仍可達到20天以上。因此,當健康豬在食用被污染食物后,將會直接引發感染情況。該病毒在早春、冬季、晚秋較為高發。受到仔豬各方面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其屬于輪狀病毒高發群體,特別是針對8周齡以上仔豬,其受感染情況十分嚴重,感染率可達到90%~100%。
1.3 臨床表現
在輪狀病毒中,其潛伏期相對較短,多在12~24小時。因此,當仔豬被確診為感染后,發病較快。當仔豬處于發病初期,其呈現出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等情況,隨著病情發展,短時間內,患豬還會出現腹瀉情況,造成其快速消瘦。在病情發展到3~7天時間內,病豬死亡。
2 治療分析
2.1 落實消毒工作
在養豬場日常管理中,要求工作人員應做好豬廄的衛生工作,在日常清掃的同時,可配合相應的消毒處理,通過強化管理力度,確保豬廄的清潔度。在母豬分娩的過程中,要落實對附近環境的管理,確保衛生條件與分娩條件相符合,使其分娩順利。在分娩開始前,工作人員應對豬體本身以及產房進行全方位的消毒,以相關技術標準作為參考,確保消毒工作的徹底性。針對接產用具,同樣要做好衛生管理,提升其使用安全性,以免病原菌進入到分娩環境中。在仔豬出生后,養殖人員應強化管理力度,結合自身管理經驗,對其成長環境加以觀察,落實相應的清潔衛生工作,無論是糞便,還是垃圾,都要清掃仔細,使病原菌傳播途徑被徹底切斷,通過定期消毒,確保病原菌被消滅殆盡。
2.2 強化初生仔豬護理
仔豬在剛出生的情況下,其抗病力相對較差,針對這一情況,養殖人員應強化科學護理。在出生后,應第一時間將仔豬身體擦干,完成端臍操作,使仔豬能夠盡快接觸初乳。通過母乳中存在的免疫球蛋白,可促進仔豬免疫系統發育,實現其抗病能力的提升。同時,結合新生仔豬的體重,可完成相應的母乳先后分配,確保仔豬均能夠得到一定的營養供應。
2.3 完善妊娠母豬護理
以營養層面出發,針對妊娠母豬,要保證喂養的飼料處于無污染狀態,確保其營養均衡,符合母豬自身以及胎兒的營養供應需求。同時,針對營養配比,應按照標準進行,優化其營養均衡,以免出現過瘦、過胖的情況,對生產不利。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免疫疫苗接種工作,確保在母源抗體充足的情況下,使仔豬抗病力提升。最后,養殖人員應強化自身專業水平,加強學習,提升對輪狀病毒的認知,通過落實有效防治措施,促進養殖水平提升。
3 結語
本文通過對病原、流行特點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完成了對仔豬輪狀病毒的分析,建立在有效研究的基礎上,要求相關工作人員應強化消毒工作的落實,加大對初生仔豬、妊娠母豬的護理力度,盡可能避免病原菌的傳播,促進仔豬健康成長,為養豬場經濟效益提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