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企村

摘? ? 要:為了解小麥品種混種產量的變化趨勢,從而為我國有機小麥生產及種業開發提供依據,利用混種產量實測值比混種組分單種產量實測值的平均數增減的百分數方法,從我國已發表文獻中獲取小麥混種產量效應值307個,分析其頻率分布情況。總的來看,這些效應值有負向偏斜分布特征,但不顯著,與混種組分單種產量的平均數相比,混種產量增加3.8%,混種有效率達75%。
關鍵詞:小麥;品種混種;產量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1-0023-02? ? ? ?中圖分類號: S435.121? ? ? ?文獻標志碼: B
品種混種是指在播種或插秧時,借助品種多樣性的特征所運用的栽培方法,其操作簡單、靈活,不需要增加額外勞動力,具有明顯的防治谷類銹病、白粉病、稻瘟病等葉部病害的效果,對一些蟲害也有防治作用[1]。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品種混種已有較多研究,涉及大麥、小麥、小黑麥、玉米、水稻、大豆、蠶豆、油菜、棉花、紅麻、甘蔗、蘿卜、大白菜、苜蓿、茶樹、烤煙等作物。幾乎所有研究都將產量效應作為考察混種價值的唯一或主要指標,普遍認為混種能增產。然而,由于不同研究對混種產量效應的評價方法不同,因此,有關混種增產效應難有比較一致而清晰的數量概念。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麩皮也可充當飼料。本研究基于我國小麥混種文獻,利用統一評價方法,對混種產量變化趨勢作一分析,為我國有機小麥生產及種業開發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和提取
1.1? ?來源
利用CNKI數據庫,以品種混種、混播、混栽、混植、混作、間種、間栽、間作等為主題,對品種混種文獻進行系統檢索,時間為1915年—2018年8月,相關文獻包括試驗和非試驗報道類198篇,涉及小麥51篇。
1.2? ?提取
混種產量效應評價方法在不同文獻中是各種各樣的,本文采用混種產量實測值(觀測值)與其組分單種產量實測值的平均數(預期值)相比較的方法,每個混種產量的效應值(%)=100(觀測值-預期值)/預期值,當效應值≥0 時,混種有效。本文直接采用混種文獻中以此方法得到的效應值,沒有以此方法得到的效應值也可用,但從文獻中可獲取該方法所需各項數值的需重新計算。當文獻中試驗結果數據是用圖形表示的,這種計算自然不夠準確。所有效應值除個別是不同試驗年份、地點或混種群體的平均值外,其余均為特定年份、地點或混種群體的特定數值。具有相同混種組分而有不同混種比例、混種程度或試驗條件的,作為不同混種群體處理,因而具有不同效應值。各效應值都取整數,然后歸入5組,即<-10%、-10%~0%、0%~10%、10%~20%、≥20%,統計效應值在各組中出現的次數,計算其平均數、標準誤、極差和分布斜度及其顯著性。本文中產量均為經濟產量,沒有考慮以籽粒產量構成因素為指標的數據。
2? ?結果與討論
小麥品種混種增產幅度不大,與混種組分單種產量的平均數比較,混種產量平均增加3.8%(見表1),和歐美小麥品種混種產量研究結果5.4%(效應值數目741)基本一致,兩者平均為4.9%(1048)。
2.1? ?有機農業應用
盡管混種增產幅度有限,但由于表1中數據出處的原始文獻其試驗材料均為現代改良品種或品系,其中不乏當地推廣甚至是主要品種,且其試驗結果數據多是在沒有病害或病害不嚴重的情況下獲得的,所以小幅度的增產優勢仍有現實意義。有研究指出,混種產量在病害發生情況下比其在病害不發生情況下會有進一步小幅度增加。有機農業及其認證在我國已推廣多年,其優點在于該方法不允許使用合成肥料和農藥,提倡保護包括品種多樣性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但為了防止生產中碰到的各種病害侵襲,有機農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生態防治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品種混種就是一個可選的生態防治措施,而通過預先混合種子制備工作以交付有機生產企業,可保證混合種子的質量和增產或抗逆的有效性。
2.2? ?混種機制應用
混種產量效應值往往集中于0%~10%,然而較大偏離0%~10%的數值仍時有出現。例如,混種產量與組分單種產量的平均數相比,增產幅度不少于20%的例子如[3-4、7、11、13、15],最大可增至26%,而減產幅度超過20%的只有1例(21%),因而說明進一步提升增產效應的空間是存在的。為此,需要更好地利用現有的或進一步研究發現更多的混種作用機制。以往研究多采用小組分數目(2-4)混種群體(見表1),從生產及混合種子制備角度看,小組分數目也適宜。
3? ?結論
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國迫切需要引入新概念、新技術或新設備。品種混種在傳統農業良好實踐的基礎上帶有現代農業特征。小麥品種混種優勢常大于劣勢,混種組分與組分間以及組分與周圍環境(包括生物性或非生物性逆境)間的相互作用,其基本是朝著經濟上有利的方向發展, 盡管程度通常較低,與混種組分單種產量的平均數相比,增產幅度較小。然而,小幅度的增產作用至少能夠達到平產或不減產,為有機小麥生產及種業開發提供了必要基礎或基本前提。
參考文獻:
[ 1 ] Smithson J B,Lenné J M.Varietal mixtures:a viable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in subsistence agricultures[J].Annul of Applied Biology,1996(128):12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