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山
摘? ?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對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加大了重視力度,深入挖掘其技術的價值,從多個角度創新,以促使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推動雜交水稻進一步推廣。基于此,從現階段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發展現狀入手進行了深入分析,以中浙優系列為例,探索了中浙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供參考。
關鍵詞:中浙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1-0047-02? ? ? ?中圖分類號: S511? ? ? ?文獻標志碼: B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相關數據顯示,全世界有1/2以上的人口將稻米作為日常的主食。進一步推進雜交水稻的推廣,對于保證我國糧食增產與糧食安全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但現階段存在雜交水稻種子成本較高問題,此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因此需要合理地開展制種機械化生產,降低制種成本,以滿足發展需求。
1? ?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發展現狀
相對來說,雜交水稻的種子生產是現階段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原因在于制種成本較高,限制其推廣發展。近年來,世界各國在發展中逐漸重視雜交水稻種子生產,不斷研發新技術,如美國的eui基因技術制作的雜交水稻種子,其在生長過程中促使植株不需要噴施赤霉素,減輕不育系包頸度,滿足需求。日本的雜交粳稻還處于研究試驗階段,并未推廣生產。近年來,印度也不斷加強雜交水稻的研究,并培育出以TR28025A雜交稻不育為主的系列組合,以提升稻米產量。
水稻是我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為此現階段我國逐漸加強對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的重視力度,不斷提升其技術水平,在保證水稻種子質量的基礎上,提升制種機械化效率,實現技術發展,為雜交水稻的推廣奠定良好的基礎。目前我國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如雜交水稻混播機械化制種技術,雜交水稻機械采粉、貯粉、授粉技術,雌性不育系機械制種技術等,實現整體機械化推廣,造福人類[1]。
2? ?中浙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優勢
中浙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具有較強的技術應用優勢,如可以從整體上提升其生產效率,改變傳統的生產效率低下問題,具體是在插秧與育秧方面通過機械化技術可以提升整體效率,一臺插秧機可以替代數名人工插秧人員,減少人工投入,提升整體的質量。可以有效地實現增產增收,保證插秧苗足,通風透光良好,降低整體成本,降低用水與用肥量,呈現出良好的生態質量優勢。機械插秧的技術標準較為統一,深淺度在最佳的范圍內,有利于水稻秧苗的健康生長。統一開展管理,可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提升稻谷的整體品質,滿足現階段的需求[2]。
3? ?中浙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
在研究過程中,以中浙優系列雜交水稻為案例,深入分析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探索其技術規范標準與規程,具體表現在以下5方面。
3.1? ?合理進行隔離,確定播差時間
在中浙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中,應明確雜交水稻的性質,進而做好隔離處理,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進行空間隔離,在雜交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連片種植,保證在種植區四周的100 m范圍內不得存在同花期的秈稻異品種產品,在200 m范圍內不得有粳稻、糯稻異品種產品,以保證雜交稻不受影響。另一方面需進行時間隔離,保證中浙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田的花期時間與異品種水稻花期時間錯開25 d以上,以避免其花期在同一時間段相互影響,提升整體的制種質量。同時,如果發現種植田四周規定范圍內存在串花水稻,應及時進行合理的割除,以保證滿足其生長需求。
在機械化母本插秧過程中,相同品種父本同期播種環境條件下,其母本選擇小苗機械移栽的形式,其播始期相比于人工移栽方式需要延長2~4 d時間,同時父、母本播差期比傳統人工制種的父、母本播差期需要提前2~4 d。
3.2? ?做好秧苗的培育壯秧處理
在中浙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種子處理的重視力度,以保證后續的秧苗生長。可以在曬種2 d后選擇清水進行沖洗,清除種子中存在的秕谷,在清洗1.5 h后選擇強氯精300倍液(每包5 g兌水1.5 kg)進行浸種,該過程需要保證時間在8~10 h,以達到浸種的目的,經過浸泡后對種子清洗,最終進行種子的催芽。在播種育秧過程中父本選擇半旱育秧,通過平秧板的優勢處理,該板的寬度需要在1.2 m,在播種后的2 d需要選擇幼禾葆開展除草工作,實現高效的化學除草。播種量約為8 kg/667 m2,將秧齡控制在45 d左右,以保證符合規格。在母本育秧過程中需要選擇機插秧穴盤,其規格為60 cm×18 cm,保證床土符合要求,通常情況下可以選擇購買營養較高的土壤或者選擇土壤肥力較高的土壤,以滿足實際需求。
對于機插秧來說,其播種量應保證在合理的范圍,最佳范圍為25~30 g/盤,進而保證其秧苗的種植密度。為避免干燥因素對母本生長產生影響,需要將母本秧齡控制在20~25 d,避免出現超秧齡現象,通常其葉齡為3.5~5.0葉,苗株的高度在12~20 cm,以這樣的標準完成播種育秧。
3.3? ?做好土地的整理,保證栽插密度合理
實際上,大田耕耙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插秧機的作業質量,因此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必須保證耕耙環節合理,實現精細化處理,以底實、田平、地表無殘茬等因素為標準,符合實際需求。保證斷面內的高低差在標準的范圍,需要小于3 cm,水深在1~2 cm,在田地平整后兩天開展插秧。合理控制栽插密度,分析父、母本的趕花方式,通常情況下其比例為2∶8或者1∶6,父本選擇手工插秧的方式,雙行父本行距為30 cm,株距則為25 cm,并且其父、母本相鄰行距兩邊的距離均為23 cm。在處理過程中需要進行合理的人工補苗,尤其是田邊與田角位置,以避免出現缺苗情況。進行化學除草,保證選擇的除草劑不會對小苗產生負面影響,嚴格按照標準開展操作,可以在母本栽后的7 d進行淺水化除,在插母本的空格中選擇37.5%丁芐45~55 g拌細沙均勻處理,以提升整體的處理效果。最后,還需要進行合理的水漿管理與花期預測,盡量趕花授粉,完成整個流程[3]。
3.4? ?注重化學除草,做好水漿管理
對于制種田來說,在種植過程中應合理地做好除草工作,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處理,通常情況下可以在母本栽后5~7 d開展淺水化除,選擇符合標準要求的化學藥品進行處理,實現均勻的施撒,通常情況下其水層為2~4 cm,并且保水時間為4~5 d,嚴格杜絕出現漫灌、串灌情況,避免水資源浪費。針對現階段的漏水或者缺水情況,則需要緩慢進行補水,以保證灌溉的整體效果。嚴格禁止選擇含有乙草胺、二甲四苯等容易殘留的化學藥品,避免出現大量的農藥殘留,以避免對環境產生污染。
實際上水漿管理也是重點內容,針對現階段的母本進行保護管理,由于其苗木較為嫩弱,需要針對實際情況采取薄水移栽,合理控制水層,盡可能營造良好的水環境,保證苗木的成活率。針對現階段的栽插時,需要針對田地的腳印深度控制插秧深度,保證其深度符合要求,達到最佳的狀態,實現深度適中,盡可能越淺越好,在后續的處理過程中做好灌水護苗,將水的深度控制在秧心位置處,確保秧苗的生長。在暴雨后應注重排水工作,注重擱田處理,可以反復進行處理,直至田地的土壤不會出現沉陷情況為最佳,滿足現階段的需求。在水稻的抽穗時期需要保證水分充足,建立良好的水層,進而保證抽穗揚花時具有充足的水分,做好灌漿處理,尤其是灌漿結實期,達到干干濕濕的狀態有助于養根,實現健康生長[4]。
3.5? ?做好花期的調節與預測工作
在花期預測過程中,需要在母本播種后的68 d左右開展預測,對父母本的主穗進行剝查,通過幼穗的分化進行進度預測,分析父、母本的實際花期,靈活選擇預測辦法在幼穗分化時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其母本相比于父本早3 d為最佳狀態。在花期調節過程中,主要是利用水促旱的方式開展控制,同時也可以利用微量元素的噴施方式進行處理,該方法適用于3 d之內的花期,而超過3 d的花期,則可以選擇施氮肥與噴施多效唑方式處理,達到最佳的狀態。最后,進行合理的母本剪葉工作,剪去部分多余的莖葉,保留主莖葉,趕花授粉后進行去雜保純,達到最終的目的[5]。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生產技術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應合理地開展研究,深入分析其技術的優勢與重點,以技術為基礎進行雜交水稻制種機械化,提升整體的效率,加速雜交水稻的推廣,保證雜交水稻種子的成本降低,帶動整體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滿足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 1 ] 蔡柳文,楊文平,黎均旺.優質高產雜交水稻新組合廣泰優736的選育及栽培要點[J].農業科技通訊,2020,14(7):275-276.
[ 2 ] 孫小文,康海岐,程俊彪.提前割除父本對雜交水稻制種產量和種子質量的影響[J].農學學報,2020,10(6):5-8.
[ 3 ] 王麗,楊歐,胡旭.優質兩系中秈雜交水稻組合惠兩優369的選育與特征特性[J].農業與技術,2020,40(10):41-42,69.
[ 4 ] 尹設飛,唐昌華,陳桂華.中浙優1號雜交水稻制種生產技術控制程序[J].農業科技通訊, 2011(7):127-129.
[ 5 ] 汪婉琳,朱啟升,王士梅.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技術研究及組合選育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 2018,14(9):2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