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別名野槐、苦骨、牛參、山槐子,為豆科植物苦參門多年生落葉亞灌木植物,以根供藥用,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尿、燥濕殺蟲的功效。主治癰腫、下血腸風、眉脫赤癲、痢疾便血、外陰瘙癢、滴蟲性陰道炎、濕疹、皮炎等癥狀。對惡性腫瘤具有抑制作用,苦參注射液可以抗癌,被譽為“生命之光”。因此,大力發展苦參的人工栽培,前途廣闊。苦參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和栽培,主產內蒙古、遼寧、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1 形態特征
株高1~3米。根圓柱形,外皮黃色。莖直立,綠色,分多枝,有稀疏細毛。葉互生,奇數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全緣,先端尖或鈍,葉面綠色,葉背蒼白色。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蝶形,淡黃色。雄蕊10,雌蕊1。莢果長圓柱形,先端具長喙,成熟后黑褐色,不開裂。種子3~10粒,淡褐色,長圓柱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2 生物學特性
苦參適應性強,野生于山坡草地、丘陵、平原、路旁、向陽沙壤地。喜溫和高燥氣候環境,耐寒,可耐受-30℃以下的低溫,亦耐高溫。苦參屬深根系植物,以土壤疏松、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宜。喜肥不耐鹽堿。怕澇害,忌在土質粘重、低洼積水地種植。
3 栽培技術
凌海市余積鎮2018年種植苦參300畝,采用科學的栽培方法,2020年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其栽培技術如下。
3.1 選地、整地與施肥
宜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質壤土栽培。地下水位要低,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宜。每畝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000公斤,每畝施用含氮磷鉀各15%的復合肥50公斤,每畝施用尿素15公斤,均勻撒施地面。深翻40~50厘米,以秋翻、秋整地、秋起壟為宜。壟距50厘米,春季播種前耙地一次,達到地平、土細、墑足。
3.2 種子直播繁殖
種子的采收與處理:于8~9月種子成熟時,選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采種,將莢果采回后,脫粒去雜曬干備用。種子要求外觀飽滿、種皮褐色、發芽率高、無蟲蛀碎粒。播種前將種子與細沙1∶1混勻,摩擦劃破種皮。因為苦參的種子中有硬實種子,即種皮堅硬,不透水,不透氣,有時在適宜條件下也不發芽,經砂磨處理的種子發芽率顯著提高。
播種:播種前將砂磨處理好的種子,放在40~50℃的水溫中浸種10~12小時,取出后稍瀝干即可播種,在4月中下旬,在起好的壟上按行距50~60厘米,株距30~40厘米,開2~3厘米的溝播種,每穴播4~8粒處理好的種子,覆細土2~3厘米厚,然后澆足水分,每畝播種量3~5公斤。
3.3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苗期要進行中耕除草和培土,保持田間無雜草和土壤疏松、濕潤,以利于苦參生長。松土一般進行3次,每半個月進行一次,第一次要淺松土,第二次逐漸加深,第三次要深松并培土防止倒伏,一般可以進行三鏟三蹚,保持田間無雜草和土壤疏松。
間苗、補苗:種子直播繁殖結合中耕除草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去弱苗,留壯苗,第二次中耕除草定苗,每穴留2株,如有缺苗,用間下的苗選壯苗補苗。
適時追肥:在施足莖肥的基礎上,每畝追肥2次,第一次在5月中下旬進行,稀糞水2000公斤,第二次在8月上中旬進行,以磷鉀肥為主。每畝追施磷酸二氫鉀10公斤,尿素10公斤,在冬季可以撒施一層土雜肥。
合理灌溉:播種后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于出苗,天旱及施肥后要及時灌溉,保持土壤濕潤,雨季要注意排澇,防止積水爛根。
3.4 病蟲害及其防治
苗期有地老虎和螻蛄危害莖基部,用毒土和毒谷誘殺。
4 采收與加工
4.1 采收
苦參一般在栽種后2~3年的秋季8~9月莖葉枯萎后采挖根部,采收時先割去地上莖葉,因為根扎得深,所以應深挖,注意不要挖斷根須,也可以用深耕犁翻收。
4.2 加工
將收回的苦參根,按根條的長短分別晾曬,除去蘆頭和尾根,曬干或烘干即可,鮮根切成1厘米厚的圓片或斜片,曬干或烘干即成苦參片,入藥出售。
作者簡介:任紅梅,助理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