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潤田
摘? ? 要:為了對我國農產品禁產區種植結構進行有效調整,以及降低其對農戶的損失,要做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研究工作,最大程度上維護各大受損農戶的具體利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與普通意義上的農業生態補償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前者政策涉及的補償內容具有多且復雜的特點,并且會受到補償主體變遷、補償標準、資金來源等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根據具體的農業生產狀況進行調整,在對各項內容進行嚴格規范的同時,在法律及技術方面給予相應支持。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和方案制定要點內容入手,展開了闡述,并針對政策和具體建議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1-0113-02? ? ? ?中圖分類號: F326.1;F812.8? ? ? ?文獻標志碼: A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經濟的支持,其是促進我國整體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是在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食品安全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實際上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大部分原因,是農產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受到了污染。在此種狀況下,為了能夠降低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概率,政府和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了嚴格要求,不僅要對農產品種植和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管控,還要將主體者的責任、義務落到實處,在對各項管理制度不斷優化的基礎上,要準確落實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對耕地質量狀況、農產品質量狀況進行嚴格管控。
1?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和方案制定要點
在實際制定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和方案期間,需要對補償主體、補償金額、資金來源等各項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特別是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下,要對各項要點內容進行分析和定位,主要是從補償主體的變遷、補償金額的確定、補償資金的來源、耕地污染治理4個方面做起,提升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和方案制定的全面性。
1.1? ?補償主體的變遷
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從業人員結構出現了老齡化和兼業化的問題,無形中加大了勞動力短缺、耕地撂荒問題的嚴重性。我國農業生產主體發生了變遷問題,具體表現為由最初的分散型個體種植戶,在逐步朝代表現代農業規模生產的企業、農村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方向進行轉變,進而使補償主體也逐步發生變遷。
在實際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和方案進行制定與調整期間,要充分考慮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對原有的農業生產補貼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進而使農業生產補貼為各大農業種植企業、農業種植大戶提供更多優惠。二是在實際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制定工作期間,始終要將補償生產企業、農業種植大戶作為核心依據,并要綜合考慮個體種植戶。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展現出補償政策公平性的同時,使補償政策充分發揮功能作用,進而實現科學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目標。
1.2? ?補償金額的確定
在實際確定具體補償金額期間,具有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一是補償金額的核定方法,如綜合考慮耕地面積、糧食產量等計量單位,將其作為具體的核定方法。在最初的農業生產補貼政策中,基本上是將耕地面積作為核定補償金額的方法。但是隨著在此種核定方法制定的補貼政策實踐過程中,有諸多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導致補償政策無法充分發揮補貼作用。二是補償金額的核算標準,具體是要對單位面積及產量的補償金額進行確定[1]。種植結構調整補償與生態補償之間存在一定差異,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中涉及多項問題,如農業耕作模式的確定、農作物的選擇、耕地治理技術等,并且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具體的補償金額、補償期限也會有所不同。基于此,在實際確定具體的補償金額期間,就要充分考慮各項問題,結合實際狀況制定出多種可供選擇的補償方案,進而保證最終確定的補償金額具有合理性。
1.3? ?補償資金的來源
我國現階段的生態補償機制包括森林、草地、礦產資源等內容,但是并沒有將耕地、土壤生態補償等內容列入補償工作中[2]。基于此,實際建立的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機制,缺乏法律法規、政策方面的支持,即便現階段在逐步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但是仍然會因為耕地污染狀況復雜、耕地治理公益性特征的影響,使種植結構調整補償資金只能來源于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
1.4? ?耕地污染治理
耕地污染治理工作,是落實種植結構調整工作的一項關鍵內容。在實際開展耕地污染治理工作期間,要在保障糧食生產不受影響的基礎上,從根源處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這就要求相關人員對邊修復邊生產的耕地治理模式進行研究和推廣,為今后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的全面落實創造條件。但是現階段的耕地治理技術、與之相配套的種植品種還沒有完成研發,進而導致現階段還沒有形成技術規范標準。除此之外,我國財政部門將實際投入專項資金大部分用于試點區域的耕地污染治理工作,如果結束試點工作,將不利于后續工作的開展。
2?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建議
為了能夠達到糧食穩定增收的目的,就要準確落實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使其充分發揮功能作用,降低各項損失。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具有保障糧食生產的功能作用,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同時,能夠推進耕地污染治理工作[3]。
在落實政策制定工作期間,要將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國情作為參考依據,進一步凸顯出該項補償政策的可實踐性。
2.1? ?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在對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和方案進行制定期間,不僅要對種植結構進行優化,還要積極鼓勵各大農業戶積極開展糧食生產工作。首先,要將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列入補償金額核定標準體系中,并要取消前期以更低面積為核定標準的相關內容[4]。其次,對各大農戶承包耕地行為提出要求,如果沒有產生不種植農作物的現象,就要落實耕地流轉工作,防止耕地出現浪費或閑置的現象。最后,在充分考慮種植大戶原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充分應用累進制的方式,如每增加667 m2地的農業種植面積,就要嚴格按照相應比例向上浮動補償金額,并要適當地加大補償力度。
2.2? ?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方式朝多元化方向轉變
在推動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方式朝多元化方向轉變期間,還要注重開展補償長效機制。因為種植結構調整期間會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產前種植技術、品種選擇、種植風險等。這就要從探索養老、保險、投資等新型的激勵方式做起,在推動農業保險機構、農業投融機構穩定發展的同時,引導補償方式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其有助于全面提升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工作的可持續性。
2.3? ?將激勵補償和耕地污染治理技術全面融合
為了能夠提升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有效性,就要將激勵補償和耕地污染治理技術全面融合,如通過適當加大種植結構調整試點監管力度、篩選耕地污染治理技術、列出與耕地污染治理相配套的低鎘農作物品種遴選清單、規范耕地污染治理及時標準等方式,幫助各大農戶選取相適應的農產品種植品種和模式,并且要取消對育種企業的補貼,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在調高低鎘農作物收購價格方面,從而正確引導各大農戶選擇與耕地污染治理技術相吻合的低鎘農作物品種。
2.4? ?完善耕地污染治理立法體系
為了能夠保證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的有效性,就要從著重開展完善耕地污染治理立法體系、構建協同機制做起[5]。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狀況,出臺有關耕地污染治理補償方面的法律法規,并要建立具有較強認可度的補償標準和規范內容,為今后高效開展耕地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參考依據。不僅如此,還要將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方面的內容,列入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構建環保部門、農業建設部門等多個部門的協同溝通機制,進而形成耕地污染治理補償雙重保障機制。
2.5? ?通過農業科技帶動農業的發展
為了能夠對我國農業種植結構進行細化和調整,就要在實際制定相關政策期間,對農業科技進行創新和應用,進而實現逐步提升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目標。一是全面推廣和運用設施栽培技術、特色種養技術、精細加工技術等,對農業種植品種進行創新,提升農產品種植質量,在制定完善標準化生產機制的同時,為后續提升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率創造條件。二是完善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為后續培育無公害產品提供補償,在逐步開拓農業市場的基礎上,通過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帶動農業發展。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能夠增強農產品食品安全性,政府和相關部門就要結合農產品實際生產質量、生產效率進行分析,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科學合理調整。要將種植結構調整補償政策中的各項工作要求落到實處,在經濟方面給予經濟受損的農戶相應補償,使其充分發揮激勵作用,讓農戶繼續開展農業種植工作,為今后推動我國農業事業的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 1 ] 張婷,張慧,蔣愛云.地方財政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為例[J].山西農經,2019(4):48-49.
[ 2 ] 黃晨曦.財政扶持農業結構性改革政策研究[J].商情,2019(15):74-75.
[ 3 ] 劉效珍.探究農業供給側改革下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J].農民致富之友,2019(7):232.
[ 4 ] 帥婉璐,尚永輝,魏君英.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收入效應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南方農村,2019,35(2):30-35.
[ 5 ] 馬道卓.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