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紅軍帽徽(見圖),外觀呈圓形,質地為銅,直徑2.53厘米、厚度0.17厘米。其圖案設計簡潔明了,正中央為鐮刀與斧頭,象征工農聯盟;外圍被一顆五角星包圍,代表著勝利的光芒。與紅軍時期軍帽上最普遍的紅色布質五角星帽徽相比,這枚金屬帽徽顯得尤為少見,不但內涵更加豐富,其寓意也更為深遠。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是人民軍隊誕生的標志。由于當時屬于國民革命戰爭時期,而且起義的都是國民革命軍,因此當時的軍隊帽徽采用“青天白日滿地紅”帽徽。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了與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區分開來,原來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帽徽被取消,工農紅軍使用紅五角星作為帽徽。不過,因條件所限,當時紅軍的紅五星帽徽主要為布質,也有的用硬紙、油氈、樹皮、獸皮等材料加工制成,并不是電影中的那枚“65式”鋁質帽徽。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紅軍帽徽中確實存在一些金屬帽徽,其原材料大多為銅質或錫質,極少數為銀質,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一般為凸起的斧頭、鐮刀及五角星圖案。1996年,廣西龍州縣人民醫院旁邊建房,人們發現一枚和早在1971年本縣上龍鄉發現的相同帽徽,橢圓形的銅牌上凸現鐮刀、斧頭與五角星,經鑒定為紅八軍帽徽。相比之下,與本文所述這枚帽徽圖案基本相同,僅外形稍有差別。當時的根據地金屬材料極為寶貴,銅首先要被用作彈藥生產,因而銅質帽徽尤為稀少,如今也顯得彌足珍貴。
全面抗戰爆發后,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統一佩戴國民革命軍陸軍帽徽(青天白日),直至全面內戰爆發才陸續取消。1949年6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規定軍徽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以軍徽為帽徽,稱為49式帽徽。之后,50式、55式、65式、85式等帽徽相繼出現,200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之際,07式帽徽誕生,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我軍第7代帽徽。 ?(摘自《收藏快報》 王繼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