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要努力學習?”“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考上好大學,才能找一個好工作。”這是發生在許多孩子和家長之間的對話。事實上,在物質豐富的時代,基于“謀生”的“勸學”已經很難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了。在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農30年”暨全國中學勞動教育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班建武對物質豐裕時代孩子的學習、勞動做出深入分析。
過去,大家都認定“如果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現在,如果還拿這一套去跟孩子說,他們已經無動于衷了。甚至有孩子問老師:“我家有好幾套房子,光收租金就很多錢了,我為什么還要學習、勞動?”在班建武看來,傳統的“勸學”是建立在“謀生”的教育邏輯上的,處于物質匱乏社會的人,會選擇將教育作為改善基本生存的優勢需求,從而好好學習。隨著物質豐富,因物質而學習的動機越來越弱。因此在家境很不錯的情況下,家長“勸學”要換一套邏輯。
“勸學”的邏輯,和勞動教育的邏輯有異曲同工之處。班建武指出,物質基礎的變化,意味著優勢需求改變。調查顯示,42%的青少年表示“經常有空虛感”,38%的青少年覺得“經常感到孤獨”。也就是說,父母與孩子的優勢需求產生了代際差,父母世界的苦是物質匱乏,學生世界的苦是精神匱乏。而勞動,正是一個人獲得存在感、價值感和意義感的非常重要的途徑。
信息化、自動化生產的時代,勞動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勞動的準入門檻會空前增大,未來誰有能力參與勞動,才會受到社會的肯定和重視。這種能力,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去獲得。同時,勞動的自由度空前增強。自然經濟時代勞動受控于特定的時間、空間,未來也許不受時空限制,勞動生活化、生活勞動化。
因此,信息社會的勞動教育必須立足當下、回顧過去、前瞻未來;必須讓孩子意識到人類知識對勞動世界改變的巨大力量,勞動教育不僅是勞動,還要讓孩子理解這種改變的趨勢,做好準備。
(摘自《廣州日報》 劉曉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