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邊吃飯邊喝點東西,認為這樣有助于消化;也有一種說法稱“吃飯時喝水對胃不好”。
吃飯的時候到底能不能喝水?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主任李景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科學解釋。
吃飯時喝太多水影響消化
稀釋胃酸:胃酸對于消化功能來說十分重要。吃飯時大量喝水會稀釋胃液,從而影響胃的初級消化功能。
影響胃蠕動:胃可以通過蠕動“碾壓”和“研磨”食物,將其變成食糜,從而加速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大量喝水會影響胃蠕動,從而影響消化。
減少咀嚼:如果用湯、水來泡飯,會減少咀嚼次數,讓一些沒來得及嚼碎的食物直接進入腸胃,增加腸胃負擔。
吃飯時這樣正確喝水
吃飯時大量喝水確實會影響消化,但并不等于不能喝水,控制好喝水的量即可。
水量為一小杯:如果食物比較干澀造成吞咽困難,適當輔以水、湯或粥,有利于吞咽和消化。喝水量在一小杯(100~200毫升)以內比較合適。
飯前喝更好:飯前半小時喝一杯水,能幫助我們控制食欲。想減肥可在飯前半小時喝點水。不過,消化功能較差或經常胃脹的老年人,最好在兩餐之間喝水。
5種情況喝水要限量
除了吃飯的時候,這5種情況下一定要控制飲水量。
高血壓:血管如同水管,水多,水管壓力就高。如果一次性大量飲水或喝水過多,血液中水分增多,就會像水管一樣,迫使血壓升高。
心臟疾病:喝水過多,心臟就不得不加大輸送血液的力度和速度,有可能會引起胸悶等不適癥狀。尤其是心衰患者,每天飲水量一般不能超過1.5升。
腎臟疾病:腎臟是完成體液代謝的重要器官,它可以過濾出好的成分留在體內,過濾出壞的成分,使其以尿液形式排出體外。腎功能不好的人,要遵醫囑控制喝水量。
肝臟疾病:肝功能受損,代謝能力變弱,會引起內分泌功能紊亂,常造成腹水(腹腔內游離液體過量積聚),且喝水過多會加重水腫、肚脹等癥狀。
急性膽囊炎:進食和飲水可使膽囊收縮,飲水量太大,會使膽囊收縮頻率增加,加重疼痛癥狀。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