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偉


『黨是一生的追隨』
12月11日,受中央組織部委托,省委在成都舉行周永開同志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頒授儀式,省委書記彭清華向周永開同志頒授獎章證書。
“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一定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榮譽面前,92歲的周永開說,“我這一生就是一個‘小字。我住的地方是個小地方,我做的事情是小事情,我這個人物也是個小人物。我這輩子干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有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信仰永恒,“把一切奉獻給人民”
又是嚴冬,達州市通川區東城街道文華街社區的那棟“年近半百”的老式居民樓,挺著“身板兒”與寒風對抗。居住在五樓的周永開、吳應明夫婦依然沒開空調,裹著厚厚的冬裝,氣定神閑。
就是這樣穩重的兩位老同志,今年初卻著實“火急火燎”了一回。
2020年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周永開夫婦每天通過電視和報刊等媒體平臺關注武漢的疫情。患者日新增數量、醫療衛生機構承載情況、一線工作人員工作場景、物資調配情況、當地人民生活秩序問題……周永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家里踱來踱去干著急,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有一天,周永開突然對老伴說:“我想給武漢人民捐些錢,支持他們的疫情防控工作。”早就知道丈夫心思的吳應明一聽,當時就不樂意了:“憑什么你捐我不捐,你想搞特殊化?”老兩口一合計,立刻委托兒女從銀行取出10萬元現金,以夫妻兩人的名義捐獻出去。2月13日上午,周永開將現金鄭重地交到了達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手中:“這是我和妻子對一線抗疫人員的一點心意,請一定幫我們送達武漢!拜托你們了!”
“無力上前線,小情助武漢。疫情當前,我們年紀大了,就只能捐出一點錢表達心意。”說這話時,周永開眼里飽含著淚水。
事實上,這幾十年來,每逢遇到困難群眾,周永開總是慷慨解囊。自掏腰包購買樹苗,守山護林;捐贈獎學金近20萬元,助學救困;多次主動交納特殊黨費,2019年7月一次交納10萬元……“只要是對群眾有益的事,我就要做。”這是一名擁有75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的拳拳之心。
周永開已經記不清捐獻了多少錢款,但他始終記得“把一切奉獻給人民”的莊重承諾:“共產黨人沒有私心,以后,我所有的家產包括這房子也要捐獻給國家。”
依靠群眾,做群眾的親人
“一聽見他的聲音,我就下去了。”與周永開居住在同一個小區的戴淑瓊還記得11月13日自己到院子里聽宣講的事,“老書記的話很有道理,我們很喜歡聽他講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總結了前幾年的工作,對國家未來發展提出了規劃,更關注我們老百姓的生活。”這是周永開今年講的第十次黨課,專門為小區鄰居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你們看,現在國家發展好了,我們小區也建設好了,我們一定要把小區管理好。”宣講期間,周永開向鄰居們表達了自己的倡議,“今年在小區成立共產黨員志愿服務隊,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傳達黨的聲音,收集社情民意,服務基層群眾……”大家紛紛表示同意。
在鄰居眼里,周永開一向是這樣一位踏實干事的老人。
離休后,周永開放棄了安逸閑適的生活,帶領兩名退休干部奔赴花萼山,到群眾院壩宣傳生態環保理念,帶頭植樹1000余畝,帶動附近村民成為義務護林員。
地處花萼山深處的萬源市官渡鎮項家坪村,周永開在那里住了10余年。他先后50余次上山,長時間蹲點護林,一次在翻山越嶺時不慎跌倒摔成重傷,住院治療了幾個月才康復。
“以前500多畝的荒蕪之地,如今已被華山松和漆樹等裝扮得綠樹成蔭,被列為國家級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國家社會公益項目實驗基地。”項家坪村黨支部書記項爾方說,自己與周永開打了20多年的交道,既敬重他、也有點“怕”他。
“那時的項家坪極為閉塞,大家只能沿著一條小河溝進出村莊。村民出村賣東西靠肩挑背扛,凌晨4點出發,晚上8點才能回到家。”彼時尚在壯年的項爾方和鄉親們一樣,期盼有一天能擺脫這樣的困窘。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不是盼出來的。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卻苦于沒有一個帶頭創業的人。就在這時,周永開來到了村里。經過走訪,周永開向滿懷期盼的鄉親們說:“不讓花萼山人民看上電視、坐上車,我就去跳玄天關。”
挨著懸崖峭壁修筑一條路,鄉親們在憧憬之余滿腹狐疑。周永開多次到相關部門為村道爭取啟動資金。2004年10月,項家坪村終于有了一條通村硬化路。同樣在他的強力推動下,項家坪村于2007年通電,摘掉達州市“最后一個無電村”帽子,村民們期盼的好日子來到了。
琴瑟和鳴,修煉好家風
周永開和吳應明是一對少年夫妻。從革命戰爭年代的烽火硝煙中一路走來,夫妻兩人攜手相伴走過了四分之三個世紀。
20世紀80年代,周永開擔任原達縣地區紀委書記,很快查辦了“扳倒李作乾”案,轟動全國。“凡是敗壞黨的形象、損害群眾利益的人,必須要查處。”幾十年的夫妻,吳應明最清楚丈夫眼里揉不進沙子,當時面對巨大的辦案壓力,她在背后默默而堅定地予以支持:“身為紀檢干部的家屬,也得按照紀檢干部標準要求自己。”
從花甲之年一路走到鮐背之年,吳應明照顧丈夫起居,無微不至;周永開繼續發揮余熱,從不停歇……“穿得夠不夠,再加個外套!”數九寒天也擋不住周永開出門講黨課的步伐。冬天出門,對這么大歲數的老人而言,是件大事、也是件難事。出門前,吳應明總要一件一件給老伴遞上衣服、整理穿戴,直到周永開“著急”地沖她說“好咯好咯,穿不下咯”。吳應明抬頭看著老伴的眼睛,停頓幾秒鐘后確信,“嗯,是穿好了”,這才“放”周永開出門。
周永開出門講黨課,吳應明就在家里準備晚飯。幾十年來,回家一起吃飯,是這對老夫妻的約定。干革命大半輩子,老兩口很少在外吃飯:“家里吃碗面條,香嘞。在外吃飯,是給組織‘打麻煩,要不得。”
平時,來家中看望拜訪的干部和后輩絡繹不絕,吳應明總是靜靜地傾聽,自己幾乎從不講話。雖不講話,她卻聽得極其認真,眼睛里時不時亮起光。每聽一段時間,她就起身上前看看訪客和丈夫的杯子里是否缺了茶水。
陪在丈夫身邊,成為體貼的“賢內助”“廉內助”,吳應明一如丈夫幾十年來在花萼山上種下的幾十萬株樹木,從扎根發芽到成長開花,歲歲翠綠成蔭,矗立在大巴山涵養水土,不聲不響地踐行著周永開一生秉持的好家風。
“我給家人多次說,我過世以后,既不要墳也不要碑,就在花萼山給我種一棵樹。我生前愛樹,死了就讓樹來陪我。我給黨組織多次說,將來還要捐出我居住的房子、余下的存款和自己的遺體,以此回報我們偉大的黨和人民。”這就是周永開,一名一生追隨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