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琴
在傳統文化里,“順”一直是特別的存在。修養上,人們講究“君子以順德”,意思是君子通過順應自然規律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心順讓我們心態平和,心胸寬闊,心境澄明,修持著我們的內心;言順讓我們話語友善,言談和氣,溫和有度,輔正著我們的行為。事順讓我們做事有譜,遇事沉靜,眼界開闊,成就我們的未來。
心順,學會修養和把控自己。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不同的態度會有不同的結果。控制好自己的內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也關乎生命的品質。莊子早就說,順境的時候不要狂喜,遭遇侮辱的時候不要發怒,只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得游刃有余。
在武則天的時代,有人罵宰相婁師德“畜生不如”,他置之不理。因為體型巨大,走路慢,別人經常取笑他“土包子”。他就自我解嘲:“我不算土包子,誰算呢?”弟弟升職了,他對弟弟說:“我們兄弟倆,一個宰相一個刺史,肯定要遭人妒忌。不和人正面沖突,要是人家把唾沫吐到臉上,我們不是擦干走人,而是微笑著等待唾沫自己風干。”后來婁師德舉薦狄仁杰。狄仁杰不知內情,經常不屑他,在武則天面前說他的壞話。武則天對狄仁杰說:“你知道舉薦你的是誰嗎?是婁師德啊!”狄仁杰慚愧不已,才知道婁師德的品德高尚。憑著“心順”,在酷吏橫行的時代,婁師德壽終正寢。修持好內心的順,就不與瑣事較勁,不與挫折較勁,不與不快較勁,人生的路才會越來越寬。
言順,和為貴,處處貴。對人謙和,言語和順,是第二件要學會的事。存好心,說好話,諸事也才順利。《詩經·大雅》中說:“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寧。”意思是說君主治理國家要從言辭上對百姓尊重,才會讓人臣服。荀子《勸學》也從細節上指出三點:“來請教的人,禮貌恭敬,才可以同他談論道義方法;言辭和順,才可以和他談論道義的條理;樂于聽從,才可以和他談論道義的精義。”言順的人,總是得到格外的垂青和機遇。
心理學家達威多娃做過一項實驗,他選定了4組不同性格的人去看戲,并且讓他們都遭遇這樣的情境:遲到了15分鐘,無法進入戲院。工作人員攔下來他們說:“先生,對不起,您已經遲到15分鐘,為了不影響他人,您不能進入。”結果根據大家的反應,有了4種結果。第一種人和工作人員吵了起來。工作人員更堅決地阻止他進入,并且強制令其撤離,自然沒有看到戲。第二種人并沒有和工作人員爭執,自己想辦法尋找其他途徑,進入戲院。第三種人自我安慰,找個零食店,坐下來等幕間休息重新進入。第四種人不停地埋怨自己,回到家,把惱怒情緒傳染給家人,鬧得大家都不高興。不同的處事方式,成就了不同的結果。學誠法師說:“你說的話,其實就是別人眼中的你。大家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好好說話,就是改變命運。”言語和順,心境和順的人,不但讓遭遇的風險反彈降到了最低,還常常最終意外達到目的。
事順,頂級的眼界是順時而動。《三國志》中說:“圣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聰明的人都具備頂級眼界,懂得順勢而為。他們洞悉命運一部分自我能夠把握,一部分卻是天意造就。能把握的就得到,無力逆轉的順其自然失去不強求。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自己對待人或事的態度、方法,“謀時而動”,就能掌握主動。《紅樓夢》里的薛寶釵,曹公獨給她一個“時”字,就是因為她懂得事順,因時而動。她說:“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時時處處,寶釵不強求。家境衰敗了,她吃穿用度自行減半,一律半新不舊。金釧死了,王夫人向她征求意見,她很快從亂麻之中看出經緯,人死不能復生,倒不如撫恤她的家人實在。所以,拿出她的衣服送給金釧,也不介意。寶釵看得深,更拎得清,時時處處,體他人之需。比方說,給黛玉送燕窩,外加雪花洋糖;給湘云張羅螃蟹宴,不計較錢財;看見邢岫煙穿得單薄,知道她當了冬衣……
三順,關乎天地,關乎情理,關乎你我。有所修為才能有所秉持,有所秉持才能有所追求。還原純粹,略去虛偽,順心順理才能打造順境人生。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