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在距離韓國首爾90公里的洪川郡,有一座“監獄酒店”,吸引著眾多的韓國人前來“坐牢”。
創辦這所“監獄酒店”的是權容錫、蘆地香夫婦。權容錫做過20年的地方檢察官,工作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為此,他嘗試過禱告等方法,但都難以解決。于是,他有了想被關進牢房“靜一靜”的想法。
一天,權容錫跟監獄長提出“花錢在牢房里關幾天”的訴求,但被拒。回到家,他跟妻子訴說了內心的糾結,并提出了創辦“監獄酒店”的想法。本以為妻子會嘲笑他無厘頭的念頭,沒想到卻得到了支持。蘆地香是個演劇治療師,她的職業是通過小劇場演出的故事,來療愈人們內心的傷痛和焦慮,但劇場很難達到真正讓人靜下來的效果,這讓她悵然若失,而丈夫的想法恰好彌補了缺憾。兩人拿出積蓄,在洪川郡建起了一座占地2500坪、32個房間、每個房間5平方米的監獄主題酒店。為自己,也為壓力大的都市人開辟一處釋放自我的“避難所”。
“監獄”建成后,權容錫負責硬件設施打理和環境維護,蘆地香則發揮治療師的專長,負責制定“監獄規則”:凡是自愿“入獄”的人,必須交出手機,以隔絕社交網絡和外界紛擾;遵守作息時間、吃飯時間、盥洗時間;領取統一的藍色“囚服”;監室內只提供瑜伽墊、茶具、筆和日記本以及盥洗設施,房門反鎖后禁止外出;獄友之間禁止說話;一日三餐是小米粥、蒸紅薯和香蕉奶昔,由工作人員放在牢房的配食口,犯人自行取用;“服刑”結束,監獄酒店會為“出獄者”開具“假釋證明”。最重要的一點是入獄要花錢,每天的費用是10萬韓幣(約580元人民幣)。
一應就緒后,權容錫夫婦開始招收“犯人”,他們沒有廣告詞,只是將監獄酒店命名為Prison inside Me(我內心的監獄)。第一位吃螃蟹的人叫樸順永,他是首爾現代汽車公司的一名資深工程師,每周70多個小時的工作,讓他狂躁到幾乎歇斯底里。在聽聞“監獄酒店”信息的第一個周末,他就迫不及待地“入獄”了。在交出手機換上“囚服”的一瞬,他有一絲不安,但等進入囚室后,環境讓他清心寡欲下來,他在里面看書、涂鴉、假寐、放空,心神輕松了許多;吃著有媽媽熬煮味道的小米粥,更讓他無比愉悅。兩天的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等他拿著“假釋證明”離開時,不由感慨時間太短,表示還要邀約同事和親友來此“坐牢”。
在眾多樸順永們的口口相傳之下,“監獄酒店”聲名鵲起,一撥又一撥飽受生活壓力摧殘的人來此花錢“坐牢”,其中有辦公室白領、全職主婦,還有為學業煩惱的學生。他們從鬧市而來,希望尋求一絲寧靜。從創辦至今的10年間,已有5000多人在此紓解壓力、凈化心靈,同時學會了獨處。也許有人說,韓國人花錢“坐牢”是長時間自由后的矯情,但學會放下焦慮,在被禁錮的空間去思考,不失為一種放松減壓的方法。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