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泉豐



摘 要 沁水縣城隍廟始建于明,后歷經翻修,湮沒于舊城內。改造方案以城隍廟為核心并將其中軸序列延伸拓展,成為地塊新的城市空間軸。延續歷史街巷形態,控制其尺寸以及界面風貌。嚴格保護城隍廟建筑和清代民居院落,保留城市記憶。以城隍廟為核心,廟門南側打開成為城市公共空間,東西區域補充傳統商街。以現代建筑技術和抽象化的表達方式再現城墻、城門意向。
關鍵詞 城隍廟;中軸序列;廟前商街;城墻意向
前言
沁水城隍廟地塊位于龍港鎮核心地區,梅河與杏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地帶,基地西到南北街,東南到梅河河道,南至杏河河道,北至梅河河道,用地面積約7 公頃。始建于明的文保單位城隍廟位于地塊中心位置,東南河口位置有大型文化綜合設施,是全鎮的居民活動核心區域。
1歷史推演
清《沁水縣志》載,縣城地處梅河杏河交叉口,西靠玉嶺而建。內城設東西北三座城門,東街、西街北街“T”形組織,沿東西街主道兩側設置城隍廟、衙署、文廟等重要設施,社稷壇位于北門區域。按現狀東街北街及城隍廟位置推測,本案地塊屬于歷史城區的東北片。片區內歷史上有城隍廟、察院、真武廟、李司徒祠等公共設施和廟堂建筑。城隍廟臨城內主干街道東街而建,是沁水縣城歷史上重要宗教、世俗活動場所(圖1)。
2場地設計
地塊改造采用“取、舍、變、新”的手法提升城隍廟城市地位。保留城隍廟始建于明清時期的山門、正殿、牌坊石牌匾,按文物修繕要求嚴格保護。同時按傳統形制恢復殿前廂房。有序拆除現狀廟前狹窄街道,采用開放的亭、廊、牌坊圍合出開放空間,作為“城市客廳”。原廟前商街分解成廟前廣場東西兩側傳統商業街區[1]。根據地方志記載城隍廟原有三進,本案在恢復后進院落的基礎將其功能更新為民俗展覽館,結合城隍廟展示沁水民俗文化。延伸城隍廟中軸線至東街南側,軸線端點處新設傳統戲臺,作為南部綜合商業中心廣場地標(圖2)。
整個地塊采用“一核兩軸兩帶三區”的整體格局。即一個文化核心,一條文化軸線,一條商業軸線,一個歷史風貌商業帶,一個聚落風貌商業帶,城隍廟核心文化區、傳統風情商業區以及新中式商業區。在規劃結構的框架下,設計形成“中廟兩市”“北壇南閣”“東城南集”的功能布局。
3建筑設計
依托沁水豐富的傳統建筑資源,提煉其特征,采用“傳統、新中式、現代立面”三個層次的建筑風貌表現手法,從核心向外圍區域依次演進。傳統風貌——城隍廟東西市區延續城市世俗活動功能,主體建筑采用傳統院落空間形態、蜿蜒的街道和開放的商業立面。新中式——抽象化的傳統磚雕、花窗、外廊等建筑元素,修飾 步行東街沿街現代商鋪,對內呼應城隍廟傳統城區,對外聯系南部現代商業綜合區。現代立面——提取沁水縣城周邊山體和古村鎮的典型輪廓線,運用表皮技術在南部大型商業綜合體外立面抽象表現。
城隍廟區塊位于地塊中心位置,南北貫通地塊,功能主要為傳統民俗體驗展示、市民集聚活動。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戲臺、牌樓、廣場、廟山門、正殿、后進民俗展示、照壁,強化城隍廟的存在感,挖掘其人文價值(圖3)。東城商業主要包括沿北壇路的沿街商鋪和東街東端的綜合商業,功能業態以地方特色商業為主,建筑立面形象以城墻形象和山體形象作為原型拓撲,形成富有文化歷史氣息的建筑外觀。南集商業主要包括沿東街沿街商業和沿新建西路商業綜合體,主要功能業態為現代零售商業。建筑表皮形象以沁水古城輪廓作為素材,強化地區歷史記憶。
4結束語
古城新生。沁水城隍廟地塊改造以城隍廟為歷史錨點,中軸序列為場地設計線索,內古外新為建筑風貌控制手法,打造具有強烈地方認知度城市活力地帶。
參考文獻
[1] 李錦生.山西古村鎮歷史建筑測繪圖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