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坤



[摘要] 在現有機構基礎上增強和優化在設計工作中十分常用。本文介紹一種用于實現訓練模擬靶標起/倒動作機構的近似尺寸結構強化設計方法,用SolidWorks中Motion與Simulation模塊進行聯合仿真,對機構運動全過程中構件受力條件完成有限元分析,對構件優化展開相關研究。
關鍵詞:動力學仿真 有限元分析 simulationMotion 靶標
引言
原四連桿機構需要提高負載能力,但受空間限制無法再增大尺寸。在SolidWorks中對目標機構進行建模,使用Motion模塊按使用條件對運行全程進行仿真,并用simulation模塊對運行全程中的機構支座進行有限元分析,判斷支座受到最大載荷的時刻及數值范圍。并對優化后的機構進行詳細分析。
1. 使用聯合仿真進行運動分析與優化的意義
機構設計時需要做運動分析,以往可通過圖解或解析法對構件運動軌跡和受力進行計算。通過CAD、NX或SolidWorks等軟件進行建模,可以方便檢查機構運動的正確性。而精確的受力分析,需要通過Adams、Ansys等軟件進行有限元分析。此類軟件偏重理論分析,約束條件設置較復雜。ANSYS偏重彈性體,剛體運動分析功能比較有限,分析速度慢。Adams偏重剛體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對彈性體的受力形變分析較弱。仿真較復雜模型時,需從其他設計軟件導入再操作,往往需要分析的設計及仿真結果并不復雜,而過程很繁瑣。
通過SolidWorks軟件的Motion與Simulation模塊進行聯合仿真,可分析運動全過程參數,并對目標構件的全程與關鍵時刻進行有限元分析。識別機構關鍵環節、關鍵時刻,對構件適時進行設計優化。優化后的設計可隨時進行仿真,檢查修改優化結果是否滿足要求。
2. 運動過程分析建模研究
現有機構通過旋轉帶動模擬人形靶標完成起/倒動作,機體內部采用四連桿實現靶標90°范圍動作,原設計支座采用鋁材質。在使用場景中,時常使用超過單人靶標尺寸的負載進行超負載工作,數次使用后部分支座發生過載斷裂現象。為適應場景需求,要求不改變主體安裝尺寸,優化設計提高機構抗負載能力。
在SolidWorks中進行建模,設定支座構件材質,原材質使用鑄鋁(代號ZL105),性能參見表1。其他零件可不精確設定材質,但要賦予正確的零件質量,以使仿真中動作發生時的受力關系符合實際情況。
機構建模并按實際運動約束裝配完成后,打開Motion模塊,創建運動算例,將機構設定在初始運行位置,賦予初始條件(圖1所示)。
設置固定約束:圖中固定約束點;
設置重力環境:9.8m/s2豎直向下(綠色箭頭);
設置機構負載:靶標、靶標夾具產生的重力(由重力環境提供),水平方向的等效風力(藍色箭頭);
設置機構驅動:驅動電機軸產生主動旋轉(紅色箭頭),并根據驅動過程,賦予電機輸出軸位置輸出曲線。
限定運動仿真時間,即可進行運動過程仿真。仿真結束后可進行不同倍速回運動過程。通過仿真,可以計算得到各零部件在各時刻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受力等數據,并可選擇形成曲線圖解(圖2左側曲線圖)。
完成運動仿真后,即可啟動Simulation模塊,根據運動仿真產生的數據,對零件在運行全過程中的受力情況進行有限元分析。在Simulation模塊中設定支座為待分析零件,設定分析時間段(或時間點),模塊可對零件自動劃分網格,做有限元分析。完成后,零件能以應力、應變、形變等不同數據圖譜形式顯示任一時刻的工況,結合運動仿真時的受力曲線圖,可方便分析零件的最大載荷位置、發生時刻等。
結果分析:通過仿真結果可知,支座在運行過程中,最大應力基本都出現在構件材料垂直連接的位置,也是易產生應力集中的位置。在機構啟動時,電機帶動主軸加速的短時間內達到最大載荷,此時段內應力已比較接近材料極限,如果機構攜帶載荷進一步增大,應力超出屈服強度,支座將在此部位失效,在鑄造工藝條件下表現為材料斷裂,與實際斷裂情況相符。
3. 設計優化與仿真驗證過程
為提高支座負載能力,改用Q235鋼材質作為主體材料,并在局部結構上增強以改善應力狀態。
參考材料密度對比,盡量不增加整體重量,將支座主體厚度初選為原設計的1/3左右,對應安裝位置尺寸沒有明顯變化,構成主體的底板下部位置設置筋條提高穩定性。同時,安裝電機輸出軸的立板因厚度減少,也依次設置筋條提高剛度和穩定性。
支座結構設計改動后,更新機構整體的裝配狀態,Motion模塊,可以重新運行仿真,得到運動和受力數據。使用Simulation模塊再次進行有限元分析,即可檢查出新設計的受力情況變化。
仿真的運動分析結果與原狀態基本不變,Simulation模塊對支座零件重新進行有限元分析,可得到以下結果:
1) 受到相同載荷條件下,最大應力位置與原零件位置一致,但應力數據均有較大下降,遠離材料屈服極限,優化設計有效;
2) 傳動機構偏置造成兩側垂直支撐板件根部所受的應力大小并不對稱,相應地可以調整底部筋條的分布和尺寸,平均化兩側應力;
3) 查看零件形變情況可以看出,兩側垂直支撐板減小了厚度,頂部因處于類似懸臂狀態,在承受負載過程中變形量較大,在不影響結構安裝的條件下,增加一條連接條,增加穩定性。
4. 優化結果
根據以上仿真分析和迭代設計優化,制作樣件并采用實際較高負載進行反復試驗,沒有再發生斷裂破壞現象,機構運行正常,完全達到使用要求。
5 結束語
以上設計過程可見,在SolidWorks中使用Motion和simulation模塊進行聯合仿真,完成全過程的有限元分析,能夠快速檢查分析結果。對結構復雜度不高的運動機構進行分析優化快速直觀,在設計迭代過程中可有效提高設計效率,是動力學設計和機構設計的簡便、高效的工具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范曉寶.基于SolidWorks Simulation的安裝支架結構的優化設計[J].機械工程師,2015(4):54.
[2] 吳應東.基于SolidWorks Simulation的新型魚雷支架優化設計[J].魚雷技術,2014(8):249-253.
[3] 郭鐵橋,郭濤濤,方俊元,張磊.基于SolidWorks的運輸小車整體設計與結構分析[J].機械工程與自動化,2011(12):69-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