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星 王京彬 朱思才
(1.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12;2.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綠色評價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3.中色地科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2)
在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大背景下,對礦產勘查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符合礦產勘查技術要求、實現找礦突破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對生態環境擾動的最小化,是地勘單位面臨的新挑戰。在新的形勢和挑戰下,2016 年綠色勘查被正式提出并納入《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綠色勘查理念在各地政府、地勘單位和社會組織中推廣,并積極探索實踐。2018 年,《綠色勘查指南》正式發布,其規范和引導了地質勘查活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2019 年,自然資源部發布《綠色地質勘查規范(征求意見稿)》,標志著我國綠色勘查已進入規范化、制度化階段。本文通過分析國外礦業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綠色勘查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我國應從目前側重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勘查1.0 版本逐步發展升級至2.0 版本(HSE)和3.0 版本(HSEC),使我國綠色勘查與世界先進理念和實踐接軌,持續打造我國綠色勘查升級版。
綠色勘查1.0 版本,即我國目前正大力倡導和推廣的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的綠色勘查。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為手段,通過運用先進的勘查手段、方法、設備和工藝,實施勘查全過程環境影響最小化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并對受擾動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的勘查方式(中國礦業聯合會,2018),其核心要義,一是對勘查過程中環境影響實施最小化控制;二是對損害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
傳統地質勘查活動中,探礦工程和基地建設活動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槽探、鉆探、硐探、淺井、修路等工程需要開挖土壤、揭露和壓覆植被,擾動生態環境。施工過程中機械設備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以及機器漏油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施工結束后,若不進行回填復墾將對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造成破壞,甚至引發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近年來,在生態環保的高壓態勢下,在滿足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同時開展地質勘查活動,綠色勘查應運而生。
我國綠色勘查從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和優化技術方法兩方面進行實踐探索,取得顯著成效。為保證綠色勘查順利推進,青海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按照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勘查工作要求,修編完成《青海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方案》(2016—2020 年),出臺《青海省綠色勘查管理辦法(試行)》,建立綠色勘查分級負責管理制,制定綠色勘查配套制度體系,如《青海省地勘單位業績信譽考評辦法》《野外地勘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檢查驗收制度(試行)》《地質勘查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操作規程(試行)》等制度,確保綠色勘查理念和措施落地。貴州西南能礦集團通過試點示范,探索總結綠色勘查經驗,制定一系列綠色勘查企業標準,如《煤層氣綠色勘查技術標準(2017 年試行)》《固體礦產綠色勘查技術標準(2017 年試行)》《固體礦產綠色勘查項目預算標準(2017 年試行)》及《綠色勘查項目管理暫行辦法(2017 年試行)》等4 個企業管理制度和標準,在省內乃至國內起到了示范和引領的作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在覆蓋區、山地區、丘陵區、荒漠區等不同自然地理條件區部署綠色勘查試點,并總結成果,制作綠色勘查操作參考手冊和科普視頻,推廣和宣傳綠色勘查理念和技術。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探礦工藝所、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海南省地質調查院、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等各地方部門機構和企業研發了“以鉆代槽”“一基多孔、一孔多支、一孔多用”等鉆探施工工藝,使用小型化、模塊化鉆機等新技術和新方法,減小勘查活動對環境的擾動(張福良等,2018)。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對目前正在實施的地勘項目進行土壤回填、植被恢復等措施修復擾動的生態環境,加強以往地質勘查區的環境恢復治理,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可見,我國綠色勘查正取得積極進展,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新的綠色勘查實踐案例不斷涌現。但現有綠色勘查指南(規范)和實踐案例,主要針對生態環境保護,在保障勘查質量和效果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地質勘查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并修復損害的生態環境。
綠色勘查2.0 版本是在1.0 版本即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突出以人為本,增加健康和安全管理。將健康、安全和環境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形成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環境(Environment)“三位一體”的HSE 管理體系。
HSE 管理體系自20 世紀80 年代后期在國外建立實施至今,得到了蓬勃的發展。1991 年,第一屆油氣勘探開發的健康、安全、環保國際會議提出了HSE 這一概念,而后這一概念被逐漸接受。1994年,第二屆該會議召開之后,HSE 管理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展開。自此,在國際各大石油公司和有關組織的推動下,特別是在石油行業幾次重大事故發生之后,HSE 管理體系不斷發展完善,各大石油公司如殼牌石油公司、BP 石油公司相繼形成帶有自身特色的HSE 管理體系。與此同時,HSE 管理體系逐步從油氣行業發展至其他工業行業(杜民,2005)。
HSE 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風險分析,確定經營活動可能出現的危害,以及對健康、安全、環境等方面產生的后果,通過系統化的預防管理機制,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消除各類隱患,減少可能引起的人員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的管理方法(沈青,2003)。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是HSE 管理體系的核心思想。HSE 管理體系運用PDCA 模型,包括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改進(Action)4 個階段,各階段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閉環并持續改進完善(圖1)。一個循環的完成并不意味HSE 管理工作的結束,而是下一個階段工作的開始,周而復始動態改進提高,實現事先識別風險、評估危害、采取措施控制危害、恢復到安全狀態,或把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變事后管理為事前預防(沈青,2005)。
圖1 HSE 管理體系圖
地質勘查活動不僅擾動了生態環境,也存在著健康安全隱患。地質勘查行業具有流動性強、作業分散、施工周期較長的特點。施工作業多集中在人口稀少、通行和聯絡不暢、地形復雜和氣候惡劣的地區。地質勘查項目施工過程中存在著森林、戈壁等區域單獨作業,野外踏勘未按規定路線行進,未按要求使用安全防護用品等不安全行為;易燃易爆品存放不當,設備維護保養不及時,泥漿池無護欄或護欄不符合要求等物的不安全狀態;作業區域地形復雜、山嶺溝谷縱橫、交通路況差,暴雨暴雪、大霧天氣作業或出行,高海拔、缺氧環境作業等不良環境條件;項目安全組織機構不健全不完善,安全教育培訓開展不到位、效果不好,對人員違章行為、設備安全缺陷沒有立即糾正等管理缺陷。這4 方面危險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物體撞擊、車輛事故、機械損害、起重危害、電擊、溺亡、火災、高處掉落、中毒和窒息等事故的發生(張揚,2014),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因此,在重視地質勘查活動帶來環境問題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從業者的安全和健康問題。
因此,在礦業發達國家HSE 管理體系作為負責任勘探(力求避免勘探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將勘探“足跡”最小化(Prospectors & Developers Association of Canada,2009)的一部分,在地勘行業也被廣泛應用。例如在加拿大,《加拿大勞工法》以及各省職業健康安全的相關立法(Minister of Justice of Canada,2020),從立法的角度規范公司HSE 管理;行業積極倡導,發布詳細的工作指南。如,加拿大勘探與開發者協會(PDAC)于2009 年發布的《E3 Plus》工具書,針對勘查過程中的健康安全、環境、社會責任等方面,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和操作指南。其健康安全手冊長達789 頁,明確了員工的權利、責任體系中每層級的責任、培訓、監督和檢查等管理體系要素,同時詳細的規定了勘查活動中可能遇到危險的處理方法,包括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勞動防護用品使用方法、野外定位、遭遇惡劣天氣的應對方法、各種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此外,PDAC 等行業協會定期舉辦研討會和培訓班,交流研討勘探行業HSE 管理的方法、最佳實踐和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等。每年定期發布HSE 年報,總結一年來地勘行業HSE 管理取得的成就、實踐情況和存在問題等。還會每年評選出對推動勘探行業HSE 管理做出杰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例如David Barr 安全獎和Robert R.Hedley 獎等(Prospectors & Developers Association of Canada,2019)。
20 世紀90 年代,在與國際石油公司的合作中,HSE 管理被引入中國,在油氣、化工、煤礦等行業廣泛應用,但在地質勘查行業應用還較為局限。我國先后出臺了地質勘查行業安全管理相關的規范,但就健康安全的規定還較為籠統。如,中國地質調查局出臺了《地質調查勞動防護和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用具)配備標準》,國家安監總局《地質勘探安全規程》、《地質勘查安全防護與應急救生用品(用具)配備要求》、《地質勘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等,僅規定了地質勘查的安全保障。《綠色勘查指南》(T/CMAS 0001—2018)對職業健康與安全也只提出原則性要求,對如何具體操作和實踐并未提及,可操作性不強。許多地勘單位就安全、健康和環境也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規定,但多是基于規章制度的H+S+E 獨立管理模式,并未形成HSE 管理體系(劉景凱,2007)。同時,也未將HSE 管理滲透于企業文化中,基于強制性規章制度的管理是被動的,只有把HSE 上升為企業文化,員工的自覺遵循才是主動的。少數地勘單位也就HSE 管理體系進行了積極實踐與探索,但尚在試點階段,并未推廣應用。如:中色地科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探索建立了HSE 管理體系,在學習借鑒海外勘查公司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多年的勘查實踐,制定了HSE 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冊,在非洲、南美等海外礦產勘查項目實施HSE 管理體系,重在指導項目一線管理者及員工在勘查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保障自身安全與健康,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 年剛果金礦產勘查項目實施了HSE 管理體系,加強了營地及現場健康安全管理,瘧疾的患病率大幅下降,不但降低了醫療費用,提升了生產效率,也間接提升了經濟效益。
通過實施HSE 管理體系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降低事故發生率,減少處理事故所帶來的額外費用,間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又樹立了負責任的企業形象,增強市場競爭的軟勢力,使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施HSE 管理體系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是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李志勇等,2003)。
綠色勘查3.0 版本是在2.0 版本即HSE 體系上增加社區關系管理,即HSEC——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環境(Environment)和社區(Community)“四位一體”的管理體系,是和諧勘查的體現。此處的社區為地勘項目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社區。社區關系是指地勘項目與社區中利益相關者(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媒體、附近居民等)之間的關系(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ining and Metals,2012)。處理好社區關系,平衡利益相關者的各方利益和訴求,才能實現多方共贏(汪長永,2012)與和諧勘查。HSEC 是將公司內部HSE 與外部的社區關系統籌管理的抓手。若企業內部HSE 管理失效,則會造成項目所在地社區環境擾動與污染,損害相關者的利益;若沒有處理好社區關系又會影響項目人員安全與健康。可見,HSE 管理與社區關系管理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
良好的社區關系對于勘查項目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保證項目順利入場。即使在各種許可完備的情況下,建立并且維護良好的社區關系對于保證項目順利入場也至關重要;(2)吸引投資。目前,境外大多數金融機構應用“赤道原則”進行項目的投資決策(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2012),其中包括社會風險評估。良好的社區關系有助于提高投資者對該項目的信心;(3)節省項目運營時間和成本。良好的社區關系有助于減少因社區反對而導致的項目延期和沖突糾紛,從而減少由此產生的損失;(4)保障項目人員和財產安全。良好的社區關系可以有效地減少因為社區矛盾激化而引發的公共安全問題,降低項目人員和財產面臨的安全風險;(5)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以對社區和環境負責任的勘查方式,獲得當地社區、政府及利益相關方的認可,樹立負責任的企業形象(汪長永,2012),贏得社會許可證。總之,良好的社區關系給企業帶來諸多好處,反之,將引起社區居民鬧事、堵路、訛錢、暴力沖突等惡性事件,項目運營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無法實施,人員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
圖2 勘查過程中社區關系建立與維護流程圖
國外礦業發達國家格外重視社區關系管理,將良好的社區關系視為負責任的勘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社區關系建立和維護,是通過表現出對當地社區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尊重,投入時間和精力傾聽和學習,實施簡單有效的社區參與計劃,使勘探項目組能夠在一個穩定和諧的環境中開展工作。加拿大勘探開發者協會(PDAC)通過總結最佳工業實踐,針對地質勘查項目出版了《社區參與》工具書,詳細指導勘探者處理社區事務、維護社區關系。通常良好的社區關系維護包括以下三方面要素:(1)“說你所做,做你所說”。承諾與遵守承諾是建立信任和維護信譽的關鍵,反之,不遵守承諾則會失去社區對公司的信任,損害公司與社區的關系;(2)傾聽。聆聽并且了解利益相關者的想法、需求和感受;(3)持續參與。定期與社區保持聯系,如果只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才與利益相關者會面,不利于建立積極的社區關系。勘探過程中社區關系維護分為4 個階段:出發之前、到達時、勘查時和離開時。每個階段分成若干個步驟(圖2),共12 步(Prospectors & Developers Association of Canada,2015),每一步附有詳細的檢查清單,可操作性強,對勘探者建立良好的社區關系和處理社區事務有很大幫助。從前期資料收集研究到實地考察,再到項目結束離開,有效的社區參與可以而且應該是任何負責任的礦產勘探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際礦業公司如力拓、必和必拓、嘉能可、Dundee Precious Metals 等公司都建立了較為齊全、完善的HSEC 管理體系和標準,用于指導、規范HSEC 管理,以確保HSEC 管控目標,同時將HSEC 統稱為可持續的礦業發展(表1)。可持續礦業發展的戰略是將可持續理念整合至公司業務的全流程中;按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制定公司社會責任目標,遵守赤道原則;建立可持續發展公司架構,確保政策承諾得到落實;定期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以此建立社會信任,贏取“社會許可證”(Glencore,2018)。一般來說此類公司主導的項目實施合同會明確規定現場在正式開工前必須編制、報批一整套承包商HSEC體系文件,且規定編制的HSEC 體系文件只有在審批通過后方允許現場動工。有些公司甚至規定HSEC 文件完成情況與工程款結算、支付掛鉤。若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未滿足此項要求,會延誤項目開工,導致項目延期,并影響承包商的施工管理形象(李運欽和郭輝,2018)。
國內勘探項目在社區關系維護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例如,青海省有色地勘局礦勘院在青南多彩整裝勘查區創造的綠色勘查“多彩模式”,實現了和諧勘查,地勘單位、當地政府和牧民三方共贏。勘查項目組無償為當地牧民修路修橋,幫助牧民轉場、搬家,定期慰問少數民族貧困家庭、解決生產生活困難等。勘查項目組在施工圖上布點、布線等都征求牧民意見,尊重牧民意愿。當地牧民由原來的堅決不同意勘查施工到現在為勘查工作提供良好建議,充分支持地勘工作。多彩鄉政府也大力配合協調,勘查項目得以順利推進,并實現地質找礦突破,多彩整裝勘查區已成為青海省找富銅、富鉛鋅礦最具前景的地區,也是青海省乃至全國重要富銅礦勘查開發基地(佚名,2016)。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多彩模式”在社區關系管理方面的積極實踐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是國內社區關系管理最佳實踐的積極探索。
表1 國際礦業公司可持續礦業發展體系
(1)在我國生態保護優先的新形勢下,綠色勘查是平衡生態保護和礦產資源勘查的唯一出路。經過近十年的探索,我國綠色勘查正取得積極進展。現行的綠色勘查指南(規范),以勘查活動中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強調對生態環境擾動的最小化控制,并修復損害的生態環境。
(2)地勘活動不僅擾動了生態環境,還存在健康安全隱患,同時與當地社區聯系緊密。因此,應借鑒國外礦業發達國家負責任勘查的先進經驗,促進我國綠色勘查持續改進、不斷升級,從現行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綠色勘查1.0 版本),逐步提高到健康-安全-環境“三位一體”的HSE 管理體系(綠色勘查2.0 版本),進一步升級為健康-安全-環境-社區“四位一體”的HSEC 管理體系(綠色勘查3.0 版本),逐步與國外礦業發達國家先進理念和實踐接軌。
(3)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遵循“負責任”和“最佳實踐”原則。牢固樹立“負責任”及“最佳實踐”理念,以規章制度為原則的行為是被動的,只有將規章制度作為底線,將“負責任”及“最佳實踐”上升至企業文化,在實施地勘活動中自覺主動對擾動的環境負責、對員工安全健康負責、對當地社區負責,并不斷探索“最佳實踐”,實現從合格到良好、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以負責任的勘查贏得社會許可。
(4)總結綠色勘查最佳實踐,及時修訂完善實踐指南,不斷提高行業標準。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等應加強指導,做好地勘行業HSE 及HSEC 管理體系開發構建、示范和推廣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地勘企業HSE 及HSEC 的管理水平,打造市場競爭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