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高仰來
(河西學院醫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反復發作的痰鳴氣喘疾病,屬中醫“哮證”、“喘證”范疇。支氣管哮喘的治療中醫以改善肺功能為主,多用針灸、中藥等。西醫以抗炎和解痙,提高免疫力治療為主,包括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等,但不良反應較多、反復使用易產生耐藥性[1]。現將針灸治療支氣管哮喘的實驗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氣道炎癥是哮喘重要的病理基礎,哮喘由于氣道炎癥所導致,主要涉及一些細胞。研究發現,T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EOS)及巨噬細胞等多種炎癥細胞因子共同參與哮喘的發作。其中TH1/TH2失衡分泌的IL-4、IL-6、INF-γ等因子與哮喘有著重大緊密的關系。針刺肺俞穴可降低肺免疫炎癥大鼠BALF中炎癥細胞總數和EOS總數、降低大鼠BALF和血清中IL-4及肺組織中IL-6含量,升高大鼠BALF和血清中IFN-γ含量。神經內分泌和神經組織合成并影響TH1分泌的IL-10,同時IL-10還參與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軸(HPA)的調節作用。垂體細胞分泌的IL-10的含量直接影響著中樞對糖皮質激素的合成,糖皮質激素將直接影響HPA軸下游腎上腺反應的強度和類型。IL-10對HPA軸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誘導垂體前葉前阿黑皮素轉錄子和蛋白的表達,ACTH是主要的阿黑皮素(POMC)蛋白之一[2-3],針刺肺俞穴可升高大鼠血清中ACTH含量[4]。Th1/Th2免疫失衡以及Th2型的優勢應答,在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中有重要的影響。IL-4是由細胞生成的一種低質量蛋白質,可以刺激Thl細胞以及Th2細胞啟動以及發展,加劇Th細胞失衡問題,決定支氣管哮喘病情的發生發展[5-7]。針刺肺俞穴從肺俞穴的神經節段特性出發,通過脊神經中感覺纖維傳到大腦,調控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從神經系統對免疫系統釋放的細胞因子起調控作用,即Th1/Th2功能失衡問題[4]。IL-1具有強大的招募中性粒細胞的作用。因此,Th17細胞介導了中性粒細胞性哮喘氣道炎癥的發生。懸灸可以顯著降低白細胞總計數、各炎性細胞、Th17、Th2的數量,從而減輕中性粒細胞性哮喘、嗜酸粒細胞性哮喘的發作[8]。針刺魚際、孔最、定喘、肺俞穴并留針20min,可有效改善支氣管哮喘患者T MMP-9、h1/Th17、NGF等多靶點指標,從而改善肺功能。通過調節Th1/Th17的免疫失衡達到抑制炎性反應的效果[9]。針刺干預能明顯減少哮喘模型大鼠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數目,從而達到緩解哮喘的目的[10]。艾灸可通過降低血清IgE水平、降低致炎性因子IL-1和升高抗炎癥細胞因子IL-1Ra來改善炎癥反應,達到治療哮喘的目的[11]。NGF是多功能細胞生長的調節因子,對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炎性反應具有調控作用[12],并通過靶細胞分泌、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中樞和外周神經元,引發氣道炎癥。針刺療法可以降低NGF達到抑制氣道神經性炎性反應的作用[13]。
支氣管哮喘的發病與氣道炎癥、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重塑有關。針刺可以抑制氣道平滑肌細胞T型鈣通道蛋白,尤其是蛋白表達水平[14]。TGF-β1是氣道重塑的主要中介,并且具有強烈的致纖維化作用。哮喘急性發作期,在某些細胞因子作用下,能促使氣道平滑肌細胞向上皮層移動,形成新的平滑肌束。Smads蛋白是TGF-β家族的特異性細胞內信號轉導分子,TGF-β1/Smads信號轉導通路可能通過調控α-SMA(平滑肌肌動蛋白)的上調,誘導成纖維細胞分化成肌成纖維細胞,產生type-I膠原蛋白,控制大多數與上皮間充質轉化有關的基因等方式致哮喘氣道重塑[15]。針刺能通過抑制氣道TGF-β1的表達,下調Smads及α-SMA的表達來抑制氣道重塑,減輕哮喘氣道炎性反應。抑制TGF-β1后,type-I膠原蛋白及Smads蛋白表達相對量較高,認為針刺有通過刺激調控TGF-β1/Smads通路來控制哮喘進展[16],能有效改善哮喘患者的肺通氣功能[17]。
針刺對哮喘患者的免疫系統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支氣管哮喘發病過程由細胞參與,特別是調節性T細胞(C D 4 C D 2 5+T r e g)和輔助性T細胞(CD4+CD25+Foxp3+Treg)[18]。研究發現,寒哮證和熱哮證患兒均存在明確的血清調節性細胞和輔助性細胞表達異常,且以寒哮證病患兒更為顯著[23]。針灸治療可以改善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19],治療哮喘的機制在于增加CD4+以及CD8+細胞的數量,維持CD4+/CD8+的比值平衡,糾正T細胞亞群紊亂,穩定免疫狀態,推測是“子午流注”針灸治療哮喘的免疫學機制[24]。艾灸療法可通過降低CD8+T、升高CD4+T細胞水平、升高CD4+/CD8+比值干預哮喘的免疫紊亂[11]。麥粒灸療法可使患者出現強烈的穿透性灼痛感,可激發機體的疼痛反應機制,使局部組織不同程度地損傷,產生持續的炎癥甚至化膿,激發異體蛋白的產生,由此進一步激活機體的防御機制[20]。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是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氣管哮喘患者由于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該軸的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Wei Y研究針刺對OVA誘導的小鼠哮喘模型中氣道炎癥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活性的調節作用表明,HPA軸活動也受針刺的調節,包括促進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血漿中皮質醇的分泌,減輕氣道炎癥,調節HPA軸和免疫功能[21]。
P物質是廣泛分布于細神經纖維內的一種神經肽,可引起神經支配區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外滲等神經源型炎癥反應。王燕等通過實驗發現針刺療法可降低哮喘患者血清內P物質含量,對支氣管哮喘的治療,尤其是對于改善激素全身性療法產生的HPA軸的抑制具有重要意義[22]。
針刺治療支氣管哮喘主要從抗炎、調節提高免疫、緩解氣道高反應改善肺的通氣功能、防治氣道重塑、調節神經-內分泌網絡等方面入手[23-24]。目前關于支氣管哮喘的文獻多以臨床療效觀察及總結為主,缺乏對針灸治療哮喘規范系統的治療作用規律的研究[25-28]。今后應根據現有的理論基礎,進一步研究不同的針灸療法對不同證型支氣管哮喘的臨床及實驗機制,總結出針灸治療支氣管哮喘腧穴選擇、針灸方法選擇的規律性,為針灸臨床治療支氣管哮喘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