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
(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四川 成都)
兒童扁桃體炎是一種兒科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發生在腭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癥,多由細菌感染所致,以劇烈咽痛或吞咽困難,喉核紅腫,連及喉關,表面有膿點,或膿點融合成片如偽膜為臨床特征。我國古代醫學根據其發作時喉核腫脹,形似乳頭,或如蠶蛹的特點,稱其“乳蛾”。古代醫家多數認為乳蛾發病責之外,發之內也,分為虛實兩端,實者多與外感風熱、肺胃積熱有關,如《儒門事親》卷三指出:“熱氣上行,結搏于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乳蛾。”[1]《醫林繩墨》卷七曰:“蓋咽喉之證,皆由肺胃積熱甚多,痰涎壅盛不已,致使清氣不得上升,濁氣不得下降,于是之證見焉……因食熱毒之所使。”[2]。虛者多與腎水虧乏有關,如《辨證錄》卷之三說:“陰蛾則日輕夜重,若陽蛾則日重夜輕矣,斯少陰腎火下無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3]。本病一般預后良好,但可誘發喉癰、痹證、水腫、心悸、怔忡等全身疾病。西醫治療扁桃體炎,多以抗生素為主。近年來,有關中醫藥對扁桃體炎的病因病機認識的研究甚多,在運用中醫藥治療扁桃體炎方面療效顯著,且形式多樣,充分發揮了中醫獨特的優勢,現將相關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現代醫家在研究古代有關乳蛾的認識基礎上,大多數認為小兒臟腑,形氣未充,臟腑功能不完善,具有肺弱、脾弱、腎弱的特點,因此發病與外感、內傷因素有關,病位在咽喉,與肺、脾胃、腎臟關系密切。
宋明鎖[4]教授認為咽喉是肺胃之門戶,小兒肺弱,衛外功能尚未成熟,風熱之邪容易侵襲,首犯其咽喉,邪氣凝結于咽喉,氣血不暢,則為乳蛾;小兒脾胃虛弱,若是恣食肥甘,或是外邪壅盛,乘勢傳里,致使肺胃蘊熱,熱毒上攻咽喉,蒸灼喉核而為病。此外,由于當今許多兒童過多接受了高蛋白飲食,且小兒衛外不固,脾胃運化較弱,因此宋明鎖教授在發病過程中格外重視積滯這一病理過程,認為小兒外感風熱溫毒所致之乳蛾,亦常夾雜食積內停。馬華[5]教授提出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當屬溫病范疇,肺主氣,肺宣發使全身氣機向上、向外,肺肅降則全身氣機向內、向下,若是風熱邪氣犯肺,一則肺衛被郁,二則肺失宣降,氣機失調,內外氣機失去布展,陽氣郁而化熱,加之脾胃素有蘊熱,兩熱相搏,熱毒上灼喉核,則起腐化膿,強調本病病機的本質在于郁熱。宋桂華[6]認為急乳蛾也是病程之急性病變期,病機以“熱”侵于喉為主,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又有“風熱”、“熱毒”之分。
姚月華[7]依據“久病多瘀”“久病多虛”的理論,從“痰、瘀、虛”的角度出發,闡述了慢乳蛾的病因病機。“痰”、“瘀”皆與乳蛾日久,邪熱留戀,或是溫熱后期余邪未清,煎熬陰液有關。“虛”則是熱邪傷津,陰津不足,則肺腎陰虛;病情反復,正氣耗傷,則致肺脾氣虛。崔霞[8]教授根據慢乳蛾初起即見里證,多無外感表證的癥狀的特點,提出其為伏邪致病,邪氣多伏于血絡、膜原伺機而動,性質多為瘀熱,風熱或濕熱外邪等同類邪氣感召,則循經上攻咽喉。李成棽[9]則認為慢乳蛾是因臟腑陰陽失調、經脈不暢,雖病在咽喉,但脾肺肝腎受損致陰虛陽亢,經絡不通實為主要病機所在。
馬華[5]教授認為小兒急乳蛾屬于溫病范疇,病機為郁熱,“火郁發之”,治療當清宣透熱,忌用汗法,反對大劑量使用滋陰厚膩、清熱寒涼之品,用藥宜輕靈,若外邪入侵,肺衛功能不成熟,無力驅邪外出,邪遏衛氣,應以疏風散熱為主,方以銀翹散合六味湯加減;小兒脾弱,脾胃運化功能不全,易夾滯積食,在此基礎上感受溫熱邪氣,內外邪熱搏結于咽喉,病情較前者更重,當以加味升降散(僵蠶、蟬衣、姜黃、生梔子、生大黃、淡豆豉、薄荷、連翹)宣發郁熱,調暢氣機。針對兼癥的不同,膿多者加皂角刺、炮山甲、天花粉;咳痰者加瓜蔞、杏仁;咽痛重者加射干、桔梗、元參;兼食積者加檳榔、山楂;熱邪深入營血者加羚羊角、丹皮、赤芍。
汪受傳教授[11]在急性期根據扁桃體有無化膿分為毒結肺咽證和肉腐化膿證,毒結肺咽證多與外感風熱有關,故以銀翹散為主方加減(金銀花、連翹、薄荷、白芷、桔梗、牛蒡子、土牛膝、虎杖、胖大海、淡豆豉、木蝴蝶、生甘草);肉腐化膿證多是各種原因導致邪毒壅盛于咽喉,病情更重,因此選用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針對已化膿的扁桃體,加用薏苡仁、冬瓜子、皂角刺消癰排膿,生大黃、玄參、蘆根清熱利咽,薄荷清解表邪。而對于反復發作的慢乳蛾,汪受傳教授則根據其扁桃體有無充血,分為毒戀咽喉證和氣虛瘀結證,前者因火毒長久留于咽喉,可見扁桃體充血,以瀉白散加減(桑白皮、地骨皮、桔梗 、浙貝母、土牛膝、玄參、胖大海、牡丹皮、虎杖、蒲公英、地黃、蘆根 )清熱散結,解毒消腫。若是遷延不愈,火毒耗氣傷陰,血行瘀滯,則成氣虛瘀結證之證,可見患兒扁桃體腫大,治療當益氣養陰,消腫散結,方用玉屏風散加味(炙黃芪、白術、防風、煅龍骨、煅牡蠣、地骨皮、丹參、浙貝母、牡丹皮、赤芍、僵蠶、虎杖)。汪受傳教授在治療急慢乳蛾的過程中,以解毒消腫為治療大法,解毒、活血、化瘀之法貫穿始終。
唐為勇[12]教授積累多年臨床經驗,提出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應從“解表、解肌、和解”三方面入手,合稱“三解法”,根據治法依次對三首古方加減化裁,其中桂枝湯(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解肌發表,調和營衛,若是平素體虛且復感,單用清熱解毒類藥物雖有療效,確不及桂枝湯治本之效;柴葛解肌湯(柴胡、葛根、甘草、黃芩、白芍、生姜、大棗)調和表里、疏通郁熱;小柴胡湯(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和解少陽,成為“三解方”。此三方中皆有扶正之意,因唐為勇教授認為小兒正陽虛怯,特別是長期慢乳蛾又急性發作的患兒,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陽氣已受損,正不勝邪,則邪勢囂張,易傳易變,且易入里,而三解方兼顧太陽、陽明、少陽,從三陽阻斷疾病,防止內傳。
陳瑤[13]將104例兒科入院的急乳蛾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2例,其中對照組給予靜脈滴注頭孢孟多50-100mg/(kg·d)抗感染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加用柴葛解肌湯(柴胡10g、葛根15g、白芷10g、羌活10g、黃芩 10g、生石膏 60g、薄荷 10g、荊芥 10g、牛蒡子 10g、桔梗10g、生甘草6g),療程均為5天,觀察其體溫、咽痛程度及化膿情況,兩組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7.50%,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7.92%,試驗組在體溫正常時間、膿點消失及咽痛好轉時間上均短于試驗組(P<0.05);付玉芝[14]將門診符合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100例患兒隨機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人,治療組給予牛蒡甘桔湯(焦梔子、辛夷、川射干、枳殼、玄參、牛蒡子、川芎、桔梗各10g,板藍根、蒲公英、夏枯草各15g,蘆竹根30g,胖大海、蟬蛻各6g,甘草5g),對照組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干混懸劑口服,連續治療7天后,患兒退熱時間、咽部充血消失時間、膿性分泌物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8%,高于對照組。諶凌燕[15]運用竹峰甘桔湯(桔梗10g、甘草8g、咸竹蜂5g、崗梅 15g、廣東牛膝 15g、連翹 10g、荊芥 10g、薄荷 5g、蟬蛻5g、火炭母10g、南豆花5g)治療小兒急乳蛾,清熱解毒、利咽散邪,總有效率為92.5%,方中咸竹 蜂、崗梅根、廣東土牛膝、火炭母、南豆花等具有嶺南特色,藥性平和,非大苦大寒,不敗傷脾胃,極易入口,稚兒不拒。郭婷婷[16]等總結了導師孫麗平教授運用解毒利咽湯(黃芩、石膏、柴胡、紫草、射干、地龍、野菊花)治療小兒風熱犯肺型乳蛾的臨床經驗,在治療中隨證加減,咽痛甚者,常加馬勃、白芍、甘草等清熱解毒之品;若是扁桃體化膿,則加用金蕎麥、桔梗以解毒排膿。馬曉婷[17]將符合小兒慢性扁桃體炎的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治療組(30例),對照組給予藍芩口服液,治療組給予串雅三妙散(金銀花、夏枯草、蒲公英各1袋,開水沖服),15天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在前、治療改善扁桃體腫大情況、吞咽困難、說話含糊不清、呼吸不暢、睡眠時打鼾等方面優于對照組。
張麗麗[18]選取兒科門診48例符合急性扁桃體炎的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組各24例,兩組均采用口服退熱藥對癥治療,對于高熱驚厥患兒可用5%水合氯醛灌腸或靜推地西泮注射液,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引火歸元貼穴位貼敷:吳茱20g用醋調和,貼敷于雙涌泉穴、雙人迎穴,貼敷時間6-8h,兩組療程均為5天,治療組在總療效以及完全退熱時間上均優于對照組。孫姝[19]將收集到的急性扁桃體炎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5例)給予常規抗感染、口服中藥湯劑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輔以咽扁貼(主要為青黛、射干、牛蒡子、冰片、蒲公英)貼天突穴,每日1次,根據年齡不同,每次貼敷 2-4小時,治療7天后,治療組咽痛的平均天數短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 ,對照組為96%。
劉巖[20]等在《黃帝內經》中“血實者瀉之”的理論指導下,總結出兒科中華刺絡放血的經驗,認為在小兒急性扁桃體炎過程中,可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大椎穴、少商穴刺血方法,可泄熱、調節免疫,并在長期隨訪中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乳蛾對的復發。雷麗閣[21]將急性化膿性扁桃體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采用常規抗感染、退熱治療,治療組(48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少商點刺放血,治療3天后,兩組咽痛、發熱、膿性分泌物積分均較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75%)。王春蘭[22]等選取慢性扁桃體炎患兒60例,并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選取天容、扶突、人迎、天鼎穴快速針刺,對照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顆粒,治療14天后,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0%,顯著低于治療組的93.3%(P<0.05)。
黃明愉[23]等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臟器輕靈”,經絡敏感性強,對推拿手法刺激的感知度和反應度較成人更高,推拿通過揉、捏、按等等手法,刺激經絡,形成一種能量反饋,使得小兒的五臟六腑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后采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慢性扁桃體炎25例,方法為:以推法清肺經、清大腸經、補脾經、旋推腎經;掐雙側少商穴、魚際穴、孔最穴;揉雙側曲池穴、手三里穴、照海穴。推拿結束后予自擬“咽喉方”(大黃、膽南星、白芥子等份共研細末,52%白酒調和)均勻敷在頸部15分鐘,療程為1個月。結果顯示,治愈0例,顯效3例,有效1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6%[24]。
馬麗[25]選擇70例慢性扁桃體炎反復發作的患兒作為觀察組,另選擇同期收治的同癥患兒70例作為對照組,均給予玉屏風散口服液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輔以推拿治療:定期對角孫、扁桃體穴、足三里穴進行按摩,以按、揉等方法將每個穴位按摩 400 次,然后對掐少商、商陽穴等穴位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 100 次,對肩井穴進行提或者捏等方式的按摩,按摩 5 次,然后用清水進行漱口。1個月為1療程,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14%(P<0.05),且對照組在半年內的發作次數少于觀察組。
扁桃體炎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西醫以抗感染治療為主,但在抗生素使用日益廣泛、抗菌譜越來越廣的今天,存在著一定的耐藥風險。中醫對扁桃體炎的認識自古至今已有幾百年,雖然古代醫家對乳蛾的認識并不系統,但在病因病機、治療上仍然對現代中醫有著深遠的影響。現代中醫在古代中醫的基礎上,基本制定出了相對比較完善的辨證分型及論治方法,各醫家根據化裁經方,或是自擬方藥論治,在內治基礎上,更是演變出了多種外治方式,形式多樣,簡便價廉,充分發揮了中醫治特色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