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雨,張援月,邱繪穎
(1唐山工人醫院急診內科,河北 唐山;2.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眾所周知,目前沒有確切的指標可以預測急性中毒患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急性中毒的早期階段會有炎性反應參與組織損傷的過程,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是一種新型的全身炎癥反應標記物,包含了兩種白細胞亞型的信息,反映了體內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水平的平衡狀態,在炎癥反應與免疫應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較單一指標更能反映全身性炎癥狀態[1]。現結合中外文文獻就該指標和急性中毒關系的主要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重要的組成成分,也是炎癥反應的主要因素。當炎癥反應發生時,中性粒細胞被趨化性物質吸引率先到達炎癥部位[2],通過分泌炎性因子導致組織損傷,如彈性蛋白酶、過氧化物酶和氧自由基等,炎性因子可反作用于中性粒細胞數使其升高[3]。
淋巴細胞是人體的免疫反應細胞,是體內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重要成分。在炎癥性疾病中,機體內的淋巴細胞過度凋亡和再分布較無炎癥性疾病人群升高,繼而可以引起其數目的減少[4]。而其數目減少常提示宿主免疫機制異常,會導致機體抗炎能力降低[5]。炎癥反應會導致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計數和淋巴細胞計數降低,從而使總體表現為NLR比值升高[3]。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是急診科最常見的中毒之一[6],后期有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后遺癥,即一氧化碳中毒后遲發性腦病。該病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即使幸存下來,也會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新型生物標志物的發現可能為診治CO中毒及其并發癥,闡明CO中毒和遲發性腦病的發病機理提供新視野和新觀點。
張嫻等[7]發現,不同程度的早期CO中毒患者中性粒細胞顯著高于同期健康體檢組,淋巴細胞水平顯著降低;隨著中毒程度的增加,患者中NLR逐漸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NLR是早期CO中毒的獨立危險因素。Moon等[8]的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41名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發現在入院時就有肌鈣蛋白I升高的患者在入院后4h內中性粒細胞計數和NLR均高于無肌鈣蛋白I升高的患者,而淋巴細胞計數低于無肌鈣蛋白I升高的患者。入院時的中性粒細胞計數和NLR比值是入院后發生肌鈣蛋白I升高的獨立預測因子。鄭愛華等[9]研究發現,心肌損傷組NLR值高于無
心肌損傷組,早期NLR值升高是CO中毒后心肌損傷的危險因素。馬國營等[10]研究了CO中毒合并獲得性肺炎的患者,發現死亡組患者的NLR和APACHEⅡ評分均高于存活組,NLR與APACHEⅡ評分均呈正相關。據我們所知,只有一項研究調查了NLR與CO中毒后持續性神經系統后遺癥的關系,發現預后不良組在發病后12小時內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較高,淋巴細胞計數較低[11]。
有機磷制品作為一種有效的殺蟲劑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以保護農作物、提高生產力。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AOPP)是農藥中毒中致死率最高的類型之一,尤其是在農村及偏遠地區,其病情復雜,患者可在短時間內出現全身性炎癥反應,引發心、腎等臟器功能衰竭[12]。
張娜等[13]對62例AOPP患者進行研究,發現重度組患者NLR高于輕中度組患者,并且NLR是預測AOPP患者嚴重程度的獨立預測因素。然而,張敏等[14]研究卻發現,隨著AOPP病人嚴重程度的增加,NLR的值是逐漸下降的,而且,NLR值與血漿膽堿酯酶水平也是呈顯著負相關性的。兩者的研究呈現了完全不同的結果。李靜等[15]研究發現,NLR與血肌酐呈正相關,同時NLR值在AOPP并發急性腎損傷患者中高于未發生急性腎損傷患者。畢景龍等[16]對50例AOPP患者進行研究,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25例,常規治療+血液灌流)和觀察組(25例,常規治療+血液灌流+鹽酸戊乙奎醚),研究發現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LR水平均有降低,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血液灌流聯合鹽酸戊乙奎醚能有效阻斷炎癥反應,減少心肌損傷。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種高效能的非選擇性接觸型除草劑。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APP)多見于誤服或自服,具有低致死量、高病死率的特點,病死率可高達50%~70%[17]是急性農藥中毒中急性百草枯中毒預后最差的。百草枯中毒是致病機制復雜且與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及免疫相關,患者多死于肺纖維化及多臟器功能受損,但肺纖維化及多臟器功能受損早期表現不明顯。
劉磊等[18]對164名APP患者的預后進行研究,發現死亡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和NLR均高于存活組,而淋巴細胞低于存活組。同時也發現淋巴細胞和NLR是導致APP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當NLR>12.07時,預測APP患者30 d病死率的特異度非常高,NLR對APP患者的預后有較高的評估作用。李治等[19]研究發現,APP組患者第1天的NLR值比同期健康體檢者高,且隨著時間的推移NLR值呈現逐漸上升趨勢。卞恒娟等[20]對146例APP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早期NLR聯合血清二氧化碳濃度對急性百草枯中毒預后的影響分析。NLR和血清二氧化碳濃度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ROC曲線顯示,NLR值的曲線下面積為0.756,血清二氧化碳濃度的曲線下面積為0.877,NLR聯合血清二氧化碳濃度的曲線下面積為0.906,由此可以得出兩者聯合檢測比單獨檢測對APP患者的預后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朱保月等[21]探討了尿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性脂質運載蛋白(NGAL)聯合血NLR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預后的評估價值,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NGAL、NLR升高;與存活組比較,死亡組患者的NGAL、NLR更高。并且NGAL、NLR與APP患者的28天死亡呈正相關,2天時相關性最大,而且兩者聯合檢測對死亡的預測具有很高的價值。
NLR與多種中毒的關系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關于NLR在中毒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缺點:(1)關于NLR指標的取值,不同研究對升高或降低缺乏統一的標準。(2)有幾項研究的結果并不完全一致,甚至還相互矛盾。(3)目前的研究群體較小,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4)NLR與中毒程度及預后的相關機制尚不清楚,需要進行基礎醫學研究來進一步證實研究的結果。
綜上所述,NLR在對中毒的嚴重程度以及預后中的觀察作用受到重視并初步顯現其意義。當前血液特殊標記物及與影像診斷學的檢測構成了中毒診斷的主要方面;然而血常規作為臨床上最常用的檢查,它較影像學和血液特殊標記物方便且價格低廉。隨著中毒程度的改變,體內產生和釋放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等也會發生變化,因此血常規的檢測應該是動態、規律的檢測。隨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對其進一步研究證實,血常規對中毒患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將有良好的發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