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丙宇 李敏翔
基層黨建點多面廣任務量大,是黨建工作的重點難點,也是黨建工作的創新點。近年來,河南省獲嘉縣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密切結合,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核心,創新思路、綜合施策,探索出了一條“黨建+N”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破解了“六大難題”,切實建強了基層隊伍,壯大了集體經濟,構建了和諧鄉村,凈化了鄉風民風,扮靚了村容村貌,為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黨建+頭雁工程”,著力破解“無人干事”的難題
農村發展的關鍵在支部,基層基礎的重點在支書。獲嘉縣將選育村級主官作為加強基層黨建的首要任務和重中之重。
首先,獲嘉縣落實新鄉市委提出的“五個一批”選人要求,通過現有“兩委”成員中優育一批,退伍軍人中優選一批,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優召一批,退休干部、退休教師等人員中優請一批,機關黨員干部中優派一批,選優配強村級兩委班子特別是村支部書記。以2018年村“兩委”換屆為契機,獲嘉縣優育124名、優選37名、優召27名、優請4名、優派6名,選優配強支部書記,村兩委班子整體結構和工作能力得到進一步優化提升。
其次,獲嘉縣積極辦好“村官講堂”??h鄉兩級分別創建“村官講堂”,縣級講堂每半年組織一次,鄉鎮講堂每季度組織一次,讓農村黨支部書記上臺現身說法,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打造交流研討、能力展現、互相比拼的平臺,助力鄉村振興。目前,獲嘉縣縣級“村官講堂”已舉辦7期,71名支部書記作交流發言,11名鄉鎮黨委書記點評總結,有效提升了農村黨支部書記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
再次,獲嘉縣選儲后備人才隊伍。鄉鎮成立鄉土人才辦公室,通過個人自薦、村“兩委”推薦、群眾代表舉薦、鄉鎮黨委提名等方式,將一批鄉賢能人、退伍軍人、離職干部、返鄉創業人員等優秀群體納入“鄉土人才庫”,加強日常培育管理,擇優列為村“兩委”干部尤其是村黨組織書記的后備人選。目前,獲嘉縣已挖掘各類鄉土人才2029名,選儲村級后備干部695名。
最后,獲嘉縣大力創建“五星支部”。設置“基層黨建星”“穩定脫貧產業發展星”“鄉風文明星”“生態宜居星”“平安建設星”五星,分別制定評選標準,每半年評選一次,同干部業績獎勵、榮譽激勵掛鉤,每爭創一個“星”,村支部書記每月上調工資300元,其他干部每月上調工資100元。這一做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村干部工作積極性。截至目前,已經評選星級支部39個,累計撥付獎勵資金15.3萬元。
“黨建+8種模式”,著力破解“無錢辦事”的難題
集體有跟你走,集體空沒人聽。獲嘉縣借助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的有利契機,堅持以聯系的觀點、系統的思維,統籌推進“1+4”農村五項綜合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獲嘉縣采取黨員干部帶頭、鄉賢說服引導、村民公開評議、依法依規處理、掃黑除惡震懾等綜合措施,著力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全面清理不合理合同,先后清理不規范合同658份,涉及土地6200余畝、金額2100余萬元,既增加了集體收入,又穩定了群眾情緒。
獲嘉縣在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中,探索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8種模式,即資產盤活、村企共建、飛地造血、抱團取暖、培育新型業態、土地統籌經營、財政資金入股、集體資產打包等,吸引工商資本下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有效激活了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構建了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的“1+N”模式,實現了集體經濟大幅增收。獲嘉縣消滅了集體經濟空白村,219個村實現了集體經濟收入可持續,超過50%的村年收入10萬元以上,受到了國家農業農村部的充分肯定,河南省委改革辦、河南省委政研室等部門予以推廣。
“黨建+工作機制”,著力破解“無章理事”的難題
實施鄉村治理重在工作機制推進。獲嘉縣委注重總結實踐經驗,探索制度創新,先后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基層治理制度體系。為解決黨建引領無章可循的問題,出臺了《獲嘉縣委關于強化黨建引領、夯實基層基礎,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服務能力的指導意見》;為解決村級干部人才匱乏問題,出臺了《關于強化鄉土人才選育管理推動人才振興的工作方案》;為解決政策執行中“梗阻”問題,出臺了《股所級干部管理辦法》;為解決農村基層干部權責不清晰、履責不規范、用權缺監督問題,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基層“小微權力”規范運行示范點建設工作的通知》《農村集體組織財務與資產資源管理實施辦法》《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承包和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管理辦法》等制度,既使廣大干部有了基本遵循,又使制度落實有了保障,為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撐。
“黨建+積分管理”,著力破解內生動力不足的難題
黨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是夯實基層基礎、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礎和保障。獲嘉縣制定出臺了《關于在全縣推廣“兩積分兩基金”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全縣推行群眾“幸福積分”管理和黨員“紅色積分”管理。
群眾“幸福積分”管理,將基層黨建、農村產業發展、鄉風文明建設、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脫貧攻堅、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轉化成具體的幸福指標,通過“指標引領評比,評比推動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贏得積分”“積分兌換商品,享受勞動成果”的方法,調動廣大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主觀能動性。黨員“紅色積分”管理,重點圍繞黨員踐行“四個合格”標準和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設置了4個大項25個小項考核內容及評分標準。紅分分值在各村醒目位置進行公示,并作為黨員評先評優標準。這一做法調動了黨員工作的積極性,實現了對黨員的有效管理。
“兩積分兩基金”工作的開展,在全縣上下形成了爭取積分、共享幸福的良好氛圍,為全縣各項工作開展凝聚了力量、提供了動力。此外,獲嘉縣還深入開展了“尋家史、立家訓、傳家風”“三新四美”主題教育、《天南地北獲嘉人》和《出彩獲嘉人》評選推介等特色活動,讓群眾從內心深處轉變觀念、改變習慣,自覺主動投身到鎮村各項重點工作中去,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極大的精神支持。
“黨建+多元化解”,著力破解信訪穩定的難題
為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鎮,積案得到化解”,獲嘉縣建立完善了縣、鄉、村三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在調解平臺建設上,縣級成立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縣訴調對接多元化解中心;鄉鎮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和矛盾調解中心,負責全鎮的矛盾調解工作;村級分別推選村綜治主任、聯組代表和聯戶代表,擔任信息員、矛盾調解員和治安員。在調解機制上,建立了定期排查、集中研判、逐級化解、協調聯動、獎懲激勵等運行機制,探索形成了訪調、訴調、紀調、組調、警調“五方對接”,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心理疏導、仲裁、復議、公證等多種手段的多元化解工作機制,促進了矛盾糾紛有效化解。同時,為積極調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實施了平安建設優秀村創建活動,對于被評為全縣平安建設優秀村的,給予“三項獎勵”,即村干部增發一個月工資,7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給予120元獎勵,優先安排各類財政性資金項目。評選時,實行“三個一票否決”,即非訪、越級訪的一票否決,“民轉刑”和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的一票否決,被綜治掛牌督辦的一票否決。兩年來,獲嘉縣化解矛盾糾紛4463件,司法確認912件,全縣大局和諧穩定。
“黨建+聯鄉幫建”,著力破解鄉鎮發展不平衡難題
獲嘉縣開展“聯鄉幫建”活動,將綜合排名前4名的鄉鎮與排名后4名的鄉鎮結成“一幫一”對子,在財政資金、產業發展、組織建設上互促共建、共同提升。活動開展以來,幫建鄉鎮精準定位產業發展方向,扶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發展,變“單一”式投入為“共建”式合作,壯大主導產業,夯實經濟基礎。比如,照鏡鎮幫助中和鎮挖掘特色農業資源,共同謀劃建設了果蔬小鎮項目;亢村鎮幫助徐營鎮積極打造“唐觀小鎮”,發展鄉村旅游文化產業;位莊鄉與黃堤鎮合力開發千畝紅楓觀光園+劉橋縣委舊址+薰衣草莊園紅色旅游觀光線路,打造縣域紅色旅游觀光品牌。
獲嘉縣還采取兩項措施,切實推進活動向縱深發展。一是引導有條件的鄉鎮把“一幫一”對子向村級延伸,通過資金扶持、示范帶動等措施,實現村村之間互助發展、互促共進;二是探索啟動幫建鄉鎮之間機關干部交流工作機制,鼓勵強鄉選派優秀干部到弱鄉幫助工作,弱鄉選派優秀干部到強鄉交流學習,擴大“聯鄉幫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