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玲,陳宇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過敏性鼻炎發病與接觸變應原密切相關,故又稱變應性鼻炎,多表現為鼻癢、頻作噴嚏、鼻流清涕,也可出現鼻塞、嗅覺減退的現象。盡管現代醫學對AR的檢測及治療手段不斷豐富,國內外AR的診療指南也日趨完善,但臨床中仍存在“脫敏”種類單一、免疫療法時間長且費用較高、不能根治等問題。過敏性鼻炎,即中醫所謂之“鼻鼽”,史書上對于本病的認識,可追溯到西周《禮記·月令》:“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靈樞·本神》云:“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后有醫家以為素體內有伏痰,遇邪引動上襲鼻竅,也是鼻鼽發病的重要病機,筆者試從“痰飲”探析鼻鼽的發病,對此的整理敘述如下。
痰飲學說初形成于《黃帝內經》,雖無直接記錄,其中描述水的澹澹流行,具有流動性特征的水飲、積飲,實則即指痰飲[1]。《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濟生方·痰飲》亦載:“腎能攝水,腎水溫和,則水液運下。”由此可見,水液運輸轉化依賴于肺脾腎功能的正常,而痰飲是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所形成的產物。關于痰飲的認識,有觀點認為質地粘稠謂之痰,質地稀薄者謂之飲。痰飲雖是病理產物,卻也可致病。痰飲滯留人體臟腑及清竅,影響津液的輸布和氣血的生成,進一步加重臟腑的功能障礙,臨床癥狀也隨痰飲停留部位不同而不盡相同。
鼻鼽發病多與臟腑功能障礙、痰隨氣升壅塞清竅有關[2]。《濟生方》日:“鼻氣不得宜調,清道壅塞。其為病也:為衄,為清涕,為窒塞不通,或不聞香。”如肺氣虛寒則腠理不固、宣降失常,脾氣虛衰則生化不足、運化失常,腎陽虛損、則溫煦失常、蒸化失權,水濕痰飲內生且布散運化失常,襲上則通過鼻竅排出;而諸如風邪、寒邪及異氣多為外部致病因素。而痰飲也是因臟腑生理機能失常,如肺的宣降失常,脾的布散無權,腎的蒸化溫煦不足,加之三焦通調不暢,導致體內水飲排泄障礙,水濕痰飲聚而內生的一種癥候[3]。從病因、病機上講,臟腑機能失常為二者的相同之處,且痰飲是鼻鼽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要素,故鼻鼽發病與痰飲是存在關聯的。
頭面為諸陽匯聚之處,且鼻居中而為陽中之陽,性屬陽竅,且鼻部經脈循行所過為足陽明胃經。而痰飲是因陽氣虛損、主司水液運化的臟腑功能失常所致的病理產物,其性屬陰邪,易傷諸陽之氣。陽氣虛損為人體正氣不足,此時易感邪氣,鼻竅失于溫煦,水濕痰飲上溢,從而引起鼻部癥狀。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針對痰飲用溫性藥物激發機體陽氣,使肌腠得以鞏固,水液得以運化轉輸到人體各個部位,發揮滋潤、濡養臟腑肢竅的作用,從而涕液的生成自然減少。對于反復發作性鼻鼽患者,治療上也應注重溫陽化飲之法。
痰飲類水,致病具有纏綿難愈的特性。過敏性鼻炎常反復發作,且難以根治。其緩解期一如常人,多因受涼、氣候突變或接觸過敏原而急性發作。急性發作期多考慮伏痰受風邪引動,導致司宣降之肺臟功能失職,鼻竅欠亨[4]。體內的痰飲可隨氣機升發肅降,向內深入五臟六腑,向外可留滯肌膚腠理,也可停留于鼻、喉、等呼吸道[5]。中醫認為鼻為肺之門戶,與外界相通,當外邪侵襲時,多先累及頭面。鼻鼽反復發作者多素體不足,若有伏痰加上遇風引動,由于風性輕揚開泄,且善行多變,所過之處,多可見瘙癢癥狀,部分過敏性鼻炎的發作是外感風邪與痰飲共同作用的結果,且正氣不足為本,故罹患該病常常遷延難愈。
中醫認為治病必求于本,痰飲的生成與肺脾腎功能密不可分,而過敏性鼻炎雖病在鼻而本卻在肺脾腎,肺儲痰、脾又為生痰的源頭,腎為蒸化水液的關鍵,故論治痰飲或是過敏性鼻炎,都要從調節肺脾腎入手扶正以祛邪,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金匱腎氣丸等具有益肺健脾滋腎之功,是補益代表方[6]。厙文斌[7]關于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療效研究表明,基于藿香正氣散具有健脾化濕、行滯祛痰的功效,聯合補中益氣湯用于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較單純西藥組更佳。痰飲、水液本性屬陰,陰勝則陽病,現代國醫大師洪廣祥提出“治肺不遠溫”的治療思路,與仲景對痰飲的治療大法一脈相承,施藥方面亦多選辛溫之品[8]。因陽虛內生寒濕痰飲,表現多為鼻流清涕、咳嗽痰稀色白,舌淡苔白膩,脈弦滑,可選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方劑。
現代研究表明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參與過敏性鼻炎的發病,其中T淋巴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起著重要作用。有學者發現,過敏性鼻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多低于正常水平,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多呈現失調狀態[9]。CD3+、CD4+是重要的淋巴細胞,其水平高低決定機體的免疫功能,也是臨床上判斷患者免疫功能的參考指標。最直觀的是免疫療法近年來應用的越來越多,且取得顯著的療效。諸多研究表明舌下脫敏療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顯著的改善鼻部癥狀,是目前較為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法。也有學者發現過敏性鼻炎的粉塵螨脫敏治療是通過調節Th17/Treg免疫平衡而達到改善過敏性鼻炎癥狀的。杜坐平[10]等研究表明玉屏風散輔助氯雷他定可通過提高CD3+、CD4+和CD8+細胞水平,進而改善人體免疫功能和生活質量,過敏性鼻炎癥狀大大改善。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脾又主運化,脾陽虛則水飲內生,久聚成痰。而有研究認為,辯證為脾陽不足,水飲內停證的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11]。黃金玲等[12]發現苓桂術甘湯對環磷酰胺誘導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具有正向作用,能增強正常小鼠的免疫功能。而歷代醫家均將苓桂術甘湯作為治痰效方,中藥藥理發現此方中的各味中藥都對免疫功能具有調節作用。如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的功效,現代研究發現其成分茯苓多糖可增強免疫功能;桂枝甘溫,可溫陽助水逐痰飲,其含有的桂皮醇具有抗過敏、免疫調節的藥理作用;白術苦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在玉屏風散中發揮固衛肌表的作用,其成分白術內酯類可促進食物吸收、調節胃腸功能,白術多糖、白術揮發油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甘草性甘、平,能補脾益氣、祛痰止咳,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黃酮,具有抗利尿、抗心律失常、免疫調節的藥理作用。此外過敏性鼻炎患者多有免疫功能不足,而病痰飲的中藥方劑具有改善免疫功能的功效。肖鵬云等[13]對補中益氣湯合二陳湯加減治療COPD合并OSAHS患者的研究表明,免疫功能指標與治療前比較,CD4+、CD3
+、CD4+/CD8
+、IgA、IgG、IgM均顯著升高。補中益氣湯補氣與升提并用,大補中氣的基礎上使清陽得升,二陳湯在祛濕化痰中佐以理氣,二方連用,意在扶正祛邪,從異病同治角度出發,也可用于過敏性鼻炎的治療。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性疾病,不僅受遺傳因素影響,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較高,而近年來大氣污染逐漸加重,過敏性鼻炎的誘發趨勢越加明顯,部分患者誘發過敏的過敏原種類不明,避免接觸的可能性較小,且自身免疫功能較低,目前尚難以完全治愈。而傳統醫學擅長從整體出發來調整機體狀態,痰飲既是過敏性鼻炎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我們要充分認識痰飲在過敏性鼻炎中的致病作用,從痰飲出發結合“整體觀念”來辨證施治,將扶正祛邪作為治療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中醫中藥的優勢,過敏性鼻炎的中醫治療經過歷代醫家的補充完善,為西醫治療過敏性鼻炎擴寬了方法和思路,在臨床上取得顯著成果,在中西醫碰撞的時代,應當得以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