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桂林,李桂紅,劉文華,晏喻婷,謝濤,唐悅,陶楊
(重慶市北碚區(qū)中醫(yī)院脾胃科,重慶)
潰瘍性結腸炎(UC)主要癥狀是腹瀉、便血、里急后重、黏液便以及痙攣性腹痛,盡管UC可以急性起病,但通常起病時癥狀已存在數(shù)周至數(shù)月。本病好發(fā)于青中年,多于30-40歲之間發(fā)病[1],UC的流行率幾乎為每10萬人250例[2],中國大陸地區(qū)約11.6/10萬,有被低估的趨勢[3],全世界各年齡段的人都在增加。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科基于“脾虛血瘀”理論使用平潰飲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取得良好的療效,現(xiàn)將經(jīng)驗淺析如下。
祖國醫(yī)學無潰瘍性結腸炎病名,多將本病歸屬于“泄瀉”、“腸癖”、“痢疾”、“腸風”、“臟毒”、“便血”等范疇,現(xiàn)代學者認為其病程漫長且容易復發(fā),更加符合“久痢”[4]。祖國醫(yī)學認為正虛、血瘀、濕熱、寒邪等因素均與UC發(fā)病有著密切關聯(lián)。
《景岳全書》:“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wèi)。若飲食失節(jié),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痢作矣”,脾胃為生氣之源,脾氣升動協(xié)調胃氣通降共同維持胃腸功能的完整,如若脾氣虛弱而致升動無力,胃不能通降濁氣,則水谷精微、糟粕下傳失司,則見水谷停聚,清濁不循其道,而致泄瀉。若脾胃受損,使脾不健運,輸化失常,則水谷精微變?yōu)闈嶂M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濁脂積聚,不得清化而變?yōu)檠兄涤汀H酥毫餍杏谘}之中,臟腑功能失調則血運不暢,易生淤滯。《醫(yī)林改錯》云:“半身不遂,元氣虧損,是其本源……元氣既虛,必留而瘀”。
UC患者久病體虛,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水谷精微布散失司,則水濕內(nèi)生,濕邪久蘊腸腑阻礙氣機,郁而化火而致濕熱內(nèi)生,滯于腸中,腸絡失和,脂絡受損,血敗肉腐,內(nèi)潰成瘍。加之患者如若喜食辛辣、肥甘之平,也易滋生濕熱,濕熱留滯熏蒸腸腑,脈絡受損,而致腸壁內(nèi)潰成瘍,如《類證治裁》所說:“胃腑濕蒸熱壅,致氣血凝結,夾糟粕積滯,進入大小腸,傾刮脂液,化膿血下注”。
“腸癖便血……下白沫”,歷代醫(yī)家對該病的認識可歸結為寒濕之邪蘊結腸腑,如:飲食生冷,而致外寒中傷腸胃,損傷腸胃功能,或素體陽虛,寒從中生,致脾陽不足,運化功能失常,寒性凝滯,致腸腑之氣壅滯,腸腑脈絡凝結,氣血不通則腹痛,運化失常,腸胃受損則泄瀉,寒邪損傷脈絡則便血。
綜上,以上是對UC中醫(yī)病機的探討,可見血瘀、正虛、濕熱、寒邪等因素均與UC有重要關聯(lián),但實際臨床中又不僅僅一種因素導致疾病發(fā)生。
脾居于中焦,與胃互為表里,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脾失健運,則水谷不化精微,清濁相混,水走腸間而為下利泄瀉。若濕邪內(nèi)蘊,腸腑傳導失司,通降不利,氣血窒滯,脂絡受損,便下則見赤白黏凍,UC病程較長,遷延不愈,久病脾氣必虛,所以脾虛是本病的病理基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內(nèi)生,脾屬土,喜燥惡濕,濕邪困遏中土,二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以致脾胃日益衰弱,病久遷延難愈。
“七情內(nèi)傷痢之因······日飲水谷不能運化,停積腸胃之中,氣至其處則凝,血流其處則泣,氣凝血泣,與稽留之火谷互相膠固,則脾家壅滯”,可見七情內(nèi)傷等諸邪相互搏結,壅滯腸道,脂膜、血絡受損,血敗肉腐,內(nèi)潰成瘍。“調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日甚,氣血愈虛,病程遷延,纏綿難愈。“腹痛作瀉,久不愈者,必瘀血為本”、瀉肚日久,是瘀血過多”,可見瘀血是UC發(fā)病過程中的始動因素,絡脈易滯易瘀、易入難出,導致UC易于復發(fā),因此瘀血內(nèi)阻是UC復發(fā)的宿根,正如“久病必有瘀······血液瘀滯于腸絡或脾胃氣虛運行血液無力,氣血阻滯腸絡失和而血敗肉腐成膿”所言,血瘀既是UC之病理產(chǎn)物,又是UC的重要致病因素,故血瘀阻絡貫穿疾病始終。
因此,我們認為本病的病機可歸結于“脾虛血瘀”,以脾虛為本,而血瘀是UC的病理基礎和病機關鍵。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的發(fā)展,UC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報道日益增多,強調了血液流變學指標在本病發(fā)病中的重要性,提供了選擇適當治療UC法的理論依據(jù)。
君藥:黨參20g、炒白術15g、茯苓30g、黃芪30g
臣藥:山藥20g、薏苡仁30g、當歸20g、川芎10g
佐藥:砂仁 10g、赤芍 15g、紅花 10g、丹參 15g、地龍 10g
佐使藥:甘草6g
黨參善補脾胃之氣,白術補氣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參、術相合,益氣補脾之功著;苓、術為伍,除濕運脾之效彰;黃芪大補脾胃之元氣,氣旺促血行,助諸藥之力,四藥合用,脾氣充足則有化濕之力濕濁去則自有健脾之功,脾健濕除則瀉自止,大補其氣,能使周身之氣通而無滯,全身之血活而不瘀,共為君藥。山藥補脾養(yǎng)氣,平補肺脾腎三臟,亦食亦藥,為補益之佳品,薏苡仁利濕健脾,《本草綱目》有云:“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二藥合用,助苓、術利水滲濕,濕行則脾健,配以當歸、川芎,通開血道、氣通血活,奏補血活血、益氣行血之功用,助黃芪祛瘀不傷好血之妙,共為臣藥。砂仁為佐,醒脾健脾,和胃化濕;赤芍、紅花、丹參助當歸活血化瘀,行血中之氣,氣行血行,瘀滯得通,地龍通經(jīng)活絡,均為佐使藥;甘草調氣解毒,健脾和中,是為佐使,《本草匯言》:“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本品既擅補脾,又能調和諸藥,故多入補益之方劑。諸藥相合,補中焦脾胃之虛,又并用補氣滲濕之品,助運脾胃之氣,益氣行血,補益的同時不忘調暢氣機,虛實并治,補而不滯,化瘀理氣,相輔相成,共奏益氣健脾,滲濕止瀉,清行化瘀相兼施之功。
平潰飲由參苓白術散合補陽還五湯而成,中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參苓白術散具有抗菌、鎮(zhèn)痛、止瀉、止血作用,能有效抑制腸黏膜損傷、促進組織修復,增強機體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調節(jié)紊亂的免疫功能等作用[5-6];而補陽還五湯具有改善局部腸道黏膜及黏膜下層缺血、全身高凝狀態(tài)、血管內(nèi)皮異常狀態(tài)等作用[7]。
參苓白術散能提高腸道黏膜保護水平,調節(jié)NLPR3、NLPR6、NF-κBp65 蛋白的表達[8-9],減輕了 TNF-α、IL-1β、IL-6、IL-8與炎癥細胞相互作用[9-10],減輕局部腸黏膜的炎癥損傷,以及調節(jié)結腸菌群[11],從而促進腸黏膜修復與潰瘍愈合。張曉君等[12]發(fā)現(xiàn)黨參多糖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有較強促進作用。劉良[13]發(fā)現(xiàn)黨參提取物可以保護胃黏膜屏障、增加前列腺素含量。王洲等[14]發(fā)現(xiàn)白術糖復合物能夠促進胃腸黏膜的修復,其作用可能與促進IEC-6細胞超微結構發(fā)生分化有關。李偉等[15]研究證明白術煎劑可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并推進小腸運動功能。張曉丹等[16]認為白術、茯苓單體及白術茯苓湯可以調節(jié)腸上皮細胞內(nèi)外水與電解質的平衡,改善腸黏膜通透性,恢復腸道水液分泌與吸收的平衡,修復腸道黏膜損傷。冉小庫等[17]發(fā)現(xiàn)茯苓能抑制正常動物的胃腸排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胃腸道與食物接觸時間,有利于吸收,且茯苓對胃腸運動的抑制作用達到一定閾值后不再增高。李樹英等[18]認為山藥能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拮抗苦寒瀉下藥引起的大鼠胃腸運動亢進。薏苡仁[19]能明顯減少番瀉葉所致的大腸性腹瀉次數(shù),其機理可能是調整腸道菌群有關。黃國棟等[20]發(fā)現(xiàn)砂仁揮發(fā)油可影響胃粘膜疏水性,加強黏液凝膠層的穩(wěn)定性,保護胃黏膜。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方中黃芪配伍當歸不僅能下調缺血誘導的內(nèi)皮素-1基因的表達,改善缺血區(qū)血液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狀態(tài),可使細胞生長旺盛,促進黏膜修復,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減輕炎癥損傷[21];而當歸、川芎、丹參、赤芍、紅花等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其對血液流變學有影響[22],能顯著改善血液流變學的濃、黏、凝、聚狀態(tài),能增加血小板內(nèi)環(huán)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反應,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側支循環(huán),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滯性,提高免疫功能,促進損傷后修復。
李某,女,46歲,2019年8月10日初診。主訴:間斷腹痛4年余,加重伴粘液膿血便1周。患者于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便前腹痛,未予重視,未經(jīng)系統(tǒng)治療,上述癥狀間斷發(fā)作。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腹痛腹瀉,大便質稀,每日5-6次,大便混夾雜有粘液、膿血,患者遂于我院就診。腸鏡檢查示潰瘍性結腸炎。刻診:腹痛,粘液、膿血便,每日5-6次;偶有里急后重,倦怠乏力,納呆,寐差,舌淡苔薄白,舌下脈絡迂曲,脈沉細。既往體健。查體:腹平軟,左下腹輕壓痛明顯,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脾未觸及。治以:益氣健脾,清行化瘀。處方:黨參20g炒白術15g茯苓30g黃芪30g 山藥20g薏苡仁30g當歸20g川芎10g砂仁10g赤芍15g紅花10g丹參15g地龍10g甘草6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頓服,每次100mL。二診:服藥后腹痛明顯減輕,仍有膿血便,每日3-4次,倦怠乏力較前緩解,納食增加,夜寐好轉,舌淡紅,苔薄白,舌下絡脈色減退,脈細。守方,14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頓服,每次100mL。三診:腹痛基本消失,大便每日1-2次,偶有黏液,納食可,夜寐安,倦怠乏力消失,舌紅、苔薄,脈滑,繼續(xù)守方7劑鞏固療效。6個月后隨訪,疾病未見復發(fā),復查電子腸鏡示乙狀結腸黏膜充血,余未見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