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牛丹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 杭州)
HIV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結核病、肺孢子菌、真菌、皰疹病毒、流感病毒等[1]。護士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做好安全防護,同時向患者家屬做好隔離知識宣教,預防職業暴露、院內感染。當人體腸道菌群失調,艱難梭菌可引起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2],隨著腹瀉次數的增加,糞便長期刺激肛周皮膚,會導致失禁性皮炎,加重患者疼痛,延長住院時間,加大經濟壓力,增加護理負擔[3]。2020年1月我科收住1例HIV合并乙流并發艱難梭菌感染性腹瀉致失禁性皮炎的患者,通過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未發生院內感染,經過對癥治療與護理,患者艱難梭菌感染轉陰,肛周失禁性皮炎愈合,流感病毒B型RNA轉陰。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女,71歲,因發熱半天,于2020年1月29日入院。患者既往艾滋病病史,1d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高熱,最高體溫達40℃。查體:患者意識清,伴咳痰,解黃褐色水樣便6次,伴肛周中度失禁性皮炎,伴刺痛,NRS評分4分。體溫38.8℃,心率127次/分,血壓148/91mmHg,文丘里35%吸氧時,SPO298%。1月29日流感病毒B型RNA:陽性,肺部CT:雙肺下葉感染,伴少量胸腔積液。1月30日糞便艱難梭菌培養:艱難梭菌監測陽性。醫囑予飛沫、接觸隔離,萬古霉素、培菲康、米雅口服,拉米夫定、依非韋倫抗HIV,口服奧司他韋后改靜脈輸注帕拉米韋抗乙型流感病毒。經過治療,住院10d腹瀉停止,2次糞便艱難梭菌培養轉陰,肛周失禁性皮炎愈合,13d篩查流感病毒B型RNA轉陰,雙肺感染好轉,于15d轉當地醫院。
2.1.1 安置患者
安排患者入住單人間,準備專用物品:聽診器、血壓計、耳溫計、血糖儀、治療盤、利器盒、帶蓋垃圾桶等,做好隔離標識。每日使用負離子空氣消毒器消毒3次,每次2小時,病房早晚各通風1 h,注意避免空氣對流[4]。禁止探視,因患者病情危重,只允許固定一位家屬陪護。
2.1.2 安全防護
進入病房前所有人員均做好安全防護,即戴一次性帽子、手套、N95口罩,穿隔離衣,若進行侵入性操作,易發生體液噴濺時,加戴護目鏡、防護面屏,集中操作,操作前后做好手衛生[4]。外出檢查前,電話聯系檢查科室,告知對方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并且明確檢查時間,減少外出等待的時間。家屬佩戴N95口罩、手套,穿一次性隔離衣,經用肥皂水清洗雙手,特別是接觸患者糞便后[2],告知家屬垃圾全部丟入病房內的帶蓋的垃圾桶,不要隨意出病房。
2.1.3 物品消毒
器械表面使用有效氯6g/L(6000ppm)消毒濕紙巾擦拭消毒,使用浸濕2500 mg/L含氯消毒溶液的專用地巾濕性清掃地面,最少每日2次[3]。因我科有集中式污水處理系統,故患者排泄物可直接沖入下水道,增加沖洗時間。患者咳嗽時用一次性紙巾包裹住痰液,再丟入垃圾桶。患者的生活垃圾全部放進黃色醫療垃圾袋中,雙層包扎,使用鵝口頸法扎緊垃圾袋,外扣一次性紅色鎖扣,污染的被服、病號服等放入雙層黃色垃圾袋,如上扎緊后,在垃圾袋上貼好特殊感染標識與紅色感染標識,放進專門密封轉運箱,專人統一回收[4]。
2.2.1 標本采集的護理
患者入院時解6次黃褐色水樣便,應警惕感染艱難梭菌,及時匯報醫生,盡早、正確留取糞便培養標本,及時送檢。艱難梭菌為厭氧菌,分離與培養較其他菌屬存在一定難度,為保證檢測的準確率,需要正確留取糞便標。采集糞便標本前,護士需做好安全防護,戴雙層乳膠手套取5 ~10 mL新鮮糞便放入密封的糞便標本盒,避免污染標本盒外側,標本盒外貼特殊感染標識,放入專門送檢箱,由專人立即送到檢驗科檢測[5]。
2.2.2 抗艱難梭菌的用藥護理
遵醫囑給予口服萬古霉素,將萬古霉素500mg/瓶充分溶解于100mL生理鹽水中,每次25mL口服,每天四次,萬古霉素溶液需現配現用,室溫可保存24h。口服蒙脫石散輔助止瀉,每次1包,每天3次,為避免腸道菌群失調,口服米雅、培菲康[2]。患者住院10d,解黃色軟便2次/d。
2.2.3 飲食護理
鼓勵患者多飲水,進食清潔衛生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纖維素、清淡易消化的溫流半流質,如瘦肉粥、水餃、面條、雞蛋羹、鮮榨果汁等,保證每天攝入50~70g蛋白質、6.3~8.4MJ熱量[5]。酸奶含豐富的乳酸桿菌,利于維持腸道正常菌群,指導患者每日飲用200~300mL。根據患者口味準備食物,促進患者食欲,堅持少食多餐,增加每日餐數,由3餐/d改為5~6餐/d,每2~3h進食一頓。為避免交叉感染,病人與家屬餐具分開使用,做好餐具的清潔消毒[6]。
2.3.1 正確評估ⅠAD
頻繁腹瀉,糞便長期刺激肛周皮膚,皮膚易發紅、破潰、糜爛或二重感染,如護士觀察不及時,會加重皮膚破損,加快IAD進展[7]。患者肛周皮膚發紅,散在點狀破損,感刺痛、燒灼,評估IAD嚴重程度為中度[8]。護士密切觀察患者排便次數、性狀與量,每班床邊交接,拍照對比肛周皮膚變化,評估干預措施的有效性。準確評估,及時干預,對癥護理,可促進皮膚愈合,縮短IAD進程,減輕患者疼痛[9]。
2.3.2 糞便的管理
患者解黃褐色稀便6次/d,需采取特殊材料收集糞便,減少對肛周皮膚的刺激。患者便后,使用濕紙巾清潔肛周皮膚,待干,石蠟油充分潤滑衛生棉條,左手拇指、食指充分暴露患者肛門,囑患者深呼吸放松,將衛生棉條納入患者肛門內,動作需輕柔,以減少患者不適感。當肛周糞便過多衛生棉條脫出時,應及時更換新的棉條,以減少糞便刺激[10]。及時更換污染的衣物、床褥、護理墊等,保持干燥整潔,不建議使用成人紙尿褲。
2.3.3 皮膚的護理
正確清潔肛周皮膚,選擇合適的皮膚保護劑,可有效緩解IAD癥狀,促進IAD愈合[11]。HIV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繼發艱難梭菌感染性腹瀉,糞便長期刺激肛周皮膚致中度失禁性皮炎。患者便后,取側臥位,先用嬰兒濕紙巾輕輕擦拭肛周的糞便,再用溫水或溫生理鹽水沖洗肛周皮膚,特別是皮膚褶皺處,注意保暖,保護隱私。待干后,在破損皮膚處用無菌棉棒均勻涂抹造口護膚粉,待完全吸收后,輕輕拂去多余粉末,之后噴涂上3M液體敷料,形成一層皮膚保護膜,阻隔糞便刺激肛周皮膚。每日重復不超過3次,如被糞便污染,可直接溫水沖洗,不可擦拭,避免破壞皮膚保護膜[12]。
2.3.4 紅外線燈照射療法
患者肛周點狀破損,用紅外線燈照射會陰部,距離30-50cm,保持創面溫熱,避免溫度過低達不到療效,或溫度過高灼傷皮膚,每次照射20-30分鐘,每日3次。使用紅外線燈不僅防止患者受涼,減輕患者疼痛感,還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破損皮膚愈合[13]。10d后,患者肛周破損皮膚明顯好轉,失禁性皮炎愈合。
2.3.5 疼痛護理
患者腹瀉次數多,肛周皮膚發紅伴點狀破損,感持續性刺痛伴燒灼感,NRS法評分4分。醫囑塞來昔布200mgQD口服,患者疼痛評分<4分。患者會陰部破損皮膚愈合后,疼痛評分0分。
2.3.6 營養支持
調查發現,加強IAD患者營養,改善血紅蛋白、白蛋白,可減緩皮膚受損,促進破損皮膚愈合[7]。護士評估患者營養狀況,與營養師一起制定營養計劃,鼓勵患者進食蛋、奶、瘦肉等高蛋白質食物,必要時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紅細胞等,改善患者貧血、低蛋白血癥,加強營養,減少皮膚破損,促進IAD愈合。
2.4.1 抗HⅠV藥物的護理
遵醫囑服用抗HIV藥物,避免漏服。有研究表明,早期強化患者服藥依從性,可有效減少患者抗病毒藥物的漏服率,抑制HIV轉錄、復制[14]。宣教終生服用抗HIV藥物的重要性,觀察用藥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脹等消化道反應、肝損等。為減輕患者消化道癥狀,安排患者飯后1h服藥,適使用昂丹司瓊、甲氧氯普胺和泮托拉唑鈉止吐護胃,如患者將藥物吐出,及時補服[15]。患者在治療期間,肝功能指標ALT: 198g/L,AST:200g/L,TB:39g/L,醫囑予復方甘草酸苷降鎂護肝,出院前復查 ALT:58g/L,AST:55g/L,TB:29g/L。
2.4.2 抗乙流藥物的護理
HIV患者合并乙流感染并發艱難梭菌感染,體溫38.8℃,肺部感染,可適當延長抗流感病毒療程[16]。飯后1h服用奧司他韋膠囊,以減輕惡心等消化道反應[4]。患者住院10d,體溫37℃,雙鼻導管2升/分吸氧時,經皮血氧飽和度99%,復篩流感病毒B型RNA仍陽性,考慮奧司他韋敏感性下降,改靜脈輸注帕拉米韋。住院13d,流感病毒B型RNA轉陰,復查肺部CT雙肺感染較前吸收好轉。
積極的心理干預,幫助HIV患者認識病程、預后,保持良好心態,配合治療與護理[17]。HIV患者不僅遭受病痛對身體的折磨,還承受著羞恥、恐懼、絕望等心理壓力,因此醫護人員要保護患者隱私,主動關心患者,傾聽患者訴求,加強宣教疾病病程、傳播途徑、藥物作用等,幫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態,樹立抗擊疾病的信心。
在護理HIV患者合并乙型流感并發艱難梭菌感染時,易發生職業暴露、院內傳播,護士必須嚴格落實消毒隔離措施,做好安全防護,避免發生職業暴露,同時向患者家屬講解隔離方法,避免發生院內感染。護士需提升專業技能,預見護理問題,及時處理問題,改善患者,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