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宏
(鎮坪縣自然資源局,陜西 安康 725600)
鎮坪縣位于秦嶺以南陜西最南端,屬大巴山北麓。目前,全縣保留采礦權25 個,其中,市局發證18 個(均為地下開采),縣局發證7 個(除1個為地下開采外,其余6 個為露天開采,均為采石類礦山)。歷史遺留礦山5 個。
據統計,全縣自開采礦山以來,共有采礦權58個,損毀土地面積約0.198 km2。截至2019 年底,共關閉注銷33 個,累計投入治理恢復資金662 萬元,恢復土地面積約0.07 km2,其中,耕地0.014 km2,林地0.051 km2,草地0.004 km2。損毀面積中,除5個遺留礦山損毀約0.062 km2外,剩余約0.066 km2主要用于礦山正常生產、籌建使用,暫無條件恢復治理。
近年來,鎮坪縣在礦山生態修復和治理狀況上,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從新時期修復和保護生態環境、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等要求看,礦山資源管理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未全面解決全縣遺留礦山環境修復工作,這是難點,也是多數地方普遍存在的棘手問題;二是對無法達到環保、質量標準和開采技術落后的礦山采取措施不完善,發展綠色礦山還有差距。
本文主要從鎮坪縣遺留礦山環境修復及發展綠色礦山兩方面,逐步引導、探索出適合陜南多數相近或同類礦山在新時期走可持續綠色礦山發展中的一些思路,為助力秦嶺自然生態美景,貢獻一份力量。
全縣歷史遺留礦山共5 個(2 個采石礦、3 個石煤礦),破壞面積約0.062 km2,可恢復治理面積為0.046 km2,預計需投入治理資金1100 萬元。總體思路:按《陜西省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2019—2020 年)》要求,對責任主體滅失的關閉(廢棄、遺留)礦山,按“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整治;對人口集中區可視范圍內污染及水土流失嚴重且易引發地質災害的廢棄礦山,以人工修復為主。
(1)針對遺留礦山損毀面積小且較分散的情況,可采用“雙復模式”,即復綠和復墾模式。將部分遺留礦山以荒山變綠、土地復耕為主要目標,普遍采用修建擋墻、排水溝、土地整理、植樹、種草等方法,增加林地或耕地面積,為礦區周邊群眾增加耕種收入或在地方用地指標節余的前提下,可用于省市內交易。
(2)在“雙復模式”的基礎上,可采用“景觀模式”,即在復綠和復墾模式的基礎上,對部分遺留礦山大膽探索、因地制宜地開發生態景觀,比如,礦山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目前,成功案例有徐州市潘安湖濕地公園、河南永城日月湖生態公園、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等。若陜南地區能根據其特殊地理位置、優良空氣質量、高生態植被覆蓋率、豐富文化底蘊等優勢,探索打造具有秦巴山區特色的自然生態景觀,這將給陜南生態、旅游、人文等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3)在景觀模式生態升級的基礎上,可采用“產業模式”,即植入相關產業,由靜態的礦山變成動態的經濟體,通過生態升級、產業植入尤其是勞動者和消費者的進入,使關閉的(廢棄、遺留)礦山內部生態生產力被激活,繼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成功案例有建立在礦坑之中的上海佘山深坑酒店、建立在采煤塌陷區上的安徽淮南浮動太陽能電站、建立在廢棄礦山之上的寧波吉利賽車場等。若陜南地區能因地制宜、有區別、有重點、有步驟的在關閉(廢棄、遺留)礦山上,探索打造適合地方特色且具有秦巴山區自然風光的產業鏈條,這對陜南地區的經濟、旅游、人文等發展,有著非凡的重要意義。
通過招商引資或擴建,由企業將遺留礦山一并納入重組資源開發利用范圍,統一編制并按評審通過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完成遺留礦山環境修復工作。目前,鎮坪已引進2家企業,其中1 家為新招商引進企業,1 家為原企業重組擴建,分別對2 個遺留礦山正在進行地質環境修復工作。
目前,已申報一個國家項目,結合地方配套資金,可解決2 個遺留礦山環境修復。
按“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同時加強政策與資金的整合,因地制宜地實施開發式治理,全面修復礦山生態環境。
結合鎮坪縣25 個礦權開采情況(生產6 個、在建6 個、停工停產13 個)、鎮坪礦山資源“十四五”規劃思路及借鑒其他發展綠色礦山的實際經驗,提出對無法達到環保要求、開采工藝及設備落后和安全條件較差的礦山企業,逐步實施關閉注銷。按“減點、控量、生態、集聚”總要求,重點保留或重組幾家能達到(或有潛力達到)國家綠色礦山標準的礦山,逐步引導其走可持續綠色礦山發展道路。
今年底,對縣級發證不達標的采石礦山,將關閉(或注銷采礦權),保留5~7 家;對市級發證不達標的石煤礦山,將逐步申請關閉或注銷采礦權。最終保留能達到(或有潛力達到)國家綠色礦山標準的礦山,逐步引導其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1)加大考察學習力度,轉變發展理念。創造一切機會,組織礦山資源管理者及引導企業主要負責人去綠色礦山經驗相對成熟的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先進技術、先進設備以實際培訓、指導、檢查、督導等方式引導企業,盡快轉變發展理念,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礦山逐步發展。目前,鎮坪縣正思考籌劃考察學習計劃,同時,已多方組織學習《陜西省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試行)》,逐礦據實編制《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按照公示、申報、評估、核查、公示、授牌(匾、證)等工作環節,逐步籌劃推動全縣具有發展潛力的礦山向綠色礦山探索發展。
(2)在信用貸款和資金上予以傾斜。礦山企業在引進投入大量先進技術、設備時,地方應在信用貸款和資金上予以傾斜,加大地方財力投入和項目爭取力度。目前,信貸上,正積極協調探索。
(3)加大礦山綜合執法力度。① 強化日常監管。劃分巡查責任網格區域,確定具體責任人,要求礦山企業合理開采、合理恢復、安全生產,對超層越界、非法轉讓礦業權、群發性亂挖濫采、未按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的或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堅決嚴格依法查處到底。在采礦權年檢時,發現企業有越界開采及不按開發利用方案開采等違法行為的,在未處罰到位結案之前,不予辦理采礦權延續、變更、擴界、申請新的建設用地等手續。② 多部門建立信息共享,積極與經貿、安監、公安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及相互告知制度,聯合執法,嚴格控制合法礦山的爆破開采區域,嚴禁進行破壞性開采,發現有越界爆破跡象的,及時告知相關部門,停止供應炸藥,責令企業限期改正。③ 加大自然資源法律法規宣傳,形成強大的聲勢。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社會各界的自然資源法律法規意識,爭取群眾的理解和配合,對重大的、有影響的案件,及時向社會公布查處結果,達到查處一起、震懾一片的作用。切實逐步規范礦山開采秩序,為綠色礦山向信息化、數字化及智能化礦山發展奠定基礎。
對接地質調查部門,全面做好全縣礦產資源普查后,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眼光,結合生態環境、國土空間規劃和五大發展理念等方面,對全縣礦山資源做近期5 年(2020—2025 年)、中期10 年(2025—2035 年)、遠期15 年(2035—2050 年)規劃。主要考慮:(1)對地質環境復雜或資源儲存較少的區域,治理費用遠大于開采價值,應劃定為禁止開采區;(2)對地質環境較好、資源相對豐富的區域,但全社會開采技術相對落后,資源利用率不高,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社會進步及開采技術發展程度等方面,應劃定為限制開采區;(3)除禁止及限制開采區外,應設定部分可開采區,滿足當地及社會經濟在各階段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