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東 李 浩
新鄭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屬北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水氣資源豐富,適宜農作物生長,糧食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具備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糧食生產能力,現有耕地面積4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面積17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267966噸,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3.8萬畝。2011年至2018年,新鄭市共建設高標準農田33.8萬畝,涉及梨河、城關、薛店、郭店、新村、八千、龍王、辛店、觀音寺、和莊等10個鄉鎮。根據筆者多年來的經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中涉及的占地賠青問題直接影響了農開工程的實施,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中的權屬調整問題、資金問題、村民阻力問題。經過反復探索,創新建設高標準農田工作方式,以推動新鄭市農業綜合開發建設工作。
一是堅持規劃的科學性。按照高標準農田選址規定,在濕地、草地、林地、25度以上坡耕地、重金屬嚴重污染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和圍湖造田、填海造田區,不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可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宣傳到位,把群眾意愿融入整體規劃,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根據群眾需要確定項目建設內容。二是注重規劃的實用性。結合管護需要,在項目設置上,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微改,如把輸變電線路由明線改為暗線,把地面明渠改為地埋管,普通軟管改為噴灌帶,把磚混井房變為多功能井臺等,使項目更節約資金,更經久耐用,更容易管理,更易發揮效益。三是注重規劃的可操作性。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具體操作過程中,依據季節變化,把打井、埋管、平地、植樹等項目分成四大塊,任務明確,重點突出。
一是嚴格執行項目計劃。嚴格按照批復的項目計劃和審定的初稿方案組織項目和使用管理資金,不擅自變更項目建設地點、建設內容和資金用途。確需變更項目計劃,嚴格履行有關程序。二是嚴格執行工程建設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標準具有綜合性、先進性、示范性、展示性,要認真執行國家、省、市農發機構制定的建設標準,從嚴掌握,不能降低,確保工程質量和工程效益。三是嚴格執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政策。認真執行資金配套政策,保證配套資金足額及時到位;認真執行“三專”管理政策,嚴格做到“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專人管理”,嚴禁挪用開發資金。四是嚴格執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執行財政資金縣級報賬制,嚴禁侵占和套取項目資金,認真做好縣級財政報賬制工作。實行項目建設公示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資金、內容、目標等向社會、向項目區群眾進行公示,提高他們對開發工作的認識。實行工程物資招投標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對年度財政投資在10萬元以上的單項工程,向社會公開招標,同時實行工程監理制,對投資在10萬元以上的單項工程,統一組織監理。
一是明晰產權。探索推行拍賣制、承包制、租賃制、協會制、業主制等管護形式,實現權、責結合,效益與公益相互鏈接,明確產權主體、受益主體和管護主體,努力做到不打無主井,不修無主橋,不栽無主樹,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公示牌、工程標志,由鎮政府直接負責;建設在各村的井、橋、涵、路、地埋線、噴灌、變壓器等公益設施,建成后使用和維修歸項目區各村,也可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村民委員會按照“一事一議”原則并征求受益農民代表同意的前提下,通過承包、拍賣、業主負責制等多種方式落實工程管護主體。二是加強管護。為確保項目區內的工程正常運行,發揮最大效益,建成以后管護是關鍵。在工程建設階段,根據有關規定,按照“誰所有、誰受益、誰管護”“以工程養工程”的原則,將工程進行移交,落實管護主體,制定切實可行的管護措施和規章制度。對已明確歸屬個人管理的提水機具、噴灌設施、樹木等工程,管護和維修由受益農戶負責。三是確保實效。通過以上措施,使項目區所有道路變通、變寬、變好,有效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2011年至2019年,新鄭市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0個,建設規模33.8萬畝,平整農田面積0.7704萬畝,新開整修道路391公里;新打機電井1459眼,修復機電井417眼、埋設地埋管道2630公里、防護林5.8萬畝、架埋設高低壓線路1026公里、示范推廣新品種19050畝;培訓農民和農民技術人員等4100人次。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作方法,新鄭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內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017萬公斤,新增油料生產能力748萬公斤,新增農業總產值8292萬元,經濟效益顯著;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項目區內道路平直、通暢,農田林網縱橫交錯,道路兩旁樹木整齊挺拔,真正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行路易、農機先,品種優、科技新,穩產高產、節能高效,生態和諧、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新格局。通過項目實施,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5.8萬畝,提高森林覆蓋率1.5%。
目前,新鄭市以在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為主,著力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堅持抓好土地治理項目科技推廣示范,大力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科研新成果、新技術,重點支持良種良法的普及,搞好先進適用技術的組合配套,強化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素質水平,目標是把項目區建成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