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媛 杜 坪 劉 飛
四川省羌族地區主要是指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羌族自治縣以及理縣、黑水、松潘、北川一帶。由于歷史、經濟、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約,導致教育未能夠發揮其基礎性、先導性和持續性作用,扶貧自生力未能真正實現。教育扶貧被視為民族貧困人口脫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由于存在的問題,羌族地區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有待深入思考。
黨的十九大提出“精準扶貧”戰略,將扶貧提升到新高度,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進一步解決貧困戶“等、靠、要”思想,提出大力支持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教育開展等政策,成為羌區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偉大導向。四川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對民族地區教育出臺相關政策,出臺《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2011—2020)》,大力支持民族教育發展,全面推進民族地區“9+3”免費職業教育等,為羌族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新路徑。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出臺《關于堅決打贏新階段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針對羌區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精準扶貧解決意見,為羌區教育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力支撐。
隨著黨和國家與四川省政府的政策導向,羌區各級政府工作有序開展,并取得有效成果。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提出了以“六輪驅動”戰略,確保教育精準扶貧落實到位精準施策“真幫扶”,使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大步進階。2013年以來,先后實施了學前教育“一免一補”、義務教育“三免一補”、高中教育“兩減一助”等民生工程,落實了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助學貸款等政策措施。累計投入12.8億元,受益學生達73萬人次,實現了全領域、全環節有效覆蓋,全州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較2012年提高21個百分點。2016年以來,投資4637.5129萬元,完成31個項目建設任務。投資2426.01883萬元,實施學校高考巡查高清升級、設施設備、互動錄播教室等41個建設任務,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網絡多媒體教室覆蓋率達100%。建立完善留守學生數據庫,夯實教師與留守學生建立一對一、點對點的關愛幫扶責任。建立1個學校科技館、13個想家愛心小屋,開展留守學生校園活動。建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志愿幫扶隊18個,志愿幫扶隊隊員322人。茂縣自2016年10月設立“茂縣教育扶貧救助基金”以來,已累計注入教育扶貧救助基金900萬元。截至2019年7月底,已累計資助學生2991人次,資助金額595.86萬元。盡管羌區各級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使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有序邁進,但四川省羌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仍然存有不足。
對于教育政策的實施和開展,存在“粗放”現象。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而言,由于羌漢民族融合交錯雜居、混合學習的現狀,羌族的教育雙語教學下放到學校教學中,未能實現民族性規整化教育。區域教育政策“粗放”,層級下放意識不明顯。城市與農村教育精準扶貧政策未實現層級幫扶的細分化,使城鄉教育需求梯度差異未能有效撫平。教育精準扶貧政策主體責任劃分不明晰,也未能涵蓋多方主體聯結實現精準扶貧,以致扶貧工作未成體系,扶貧長效機制未能有效形成。
黨和國家對民族地區教育資金一直予以高度重視,“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資金90%用于中西部,重點向農村、貧困、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傾斜。但羌族地區教育經費依舊呈現不足現象,尤其在深度貧困區,直接體現為硬件設施供給不足,教師補貼少、福利待遇低,學生補助經費少,難以滿足實際教育經費的需要。教育資金的不足或不到位,也導致家庭“教育致貧”現象的反復出現,以及家庭貧困逐漸“內卷化”,返貧率高等;造成羌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反復,難以取得實際進展。
學校教育是各類教育的基礎,而社區教育則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對青少年的品德培養、民族文化熏陶具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化傳承在教育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以文化人,對社區教育加強羌族傳統優良文化、非遺技能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羌族地區普遍缺乏對青壯年、老人以及兒童的社區教育,羌族特色文化感染力降低,地區文旅業經濟隨之出現下滑趨勢,使文化的經濟功能難以發揮作用。在深度貧困區域,村落的社區教育有利于扶志、扶智開展,也有利于改變傳統觀念和傳輸實用技能,實現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現在,羌區農村深度貧困區域普遍缺乏社區教育,有待深入推進。
羌族地區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政府為主導,存在“強”政策依賴性問題,未能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開展工作。黨的政策明確指出“東部幫扶西部”和“社會聯動扶貧”,但其落實存在偏差,社會企業與高校等對于貧困區的精準扶貧也未能發揮有效作用,導致精準扶貧工作主體單一,實施過程吃力。國家鼓勵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同時,如何多渠道聯合社會力量,也將有利于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實施。
“從教育與文化的關系看,教育是文化的社會遺傳和再生的機制;從教育與人的關系來看,教育是以文化人的過程;從文化與人的關系來看,教育起著中介轉化作用”。以文化人,以教育為途徑,是促進羌族人口素質提高、幫扶脫貧思想灌輸和促進地區整體脫貧發展的最為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學校教育中,羌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有限,校本課程等普遍缺乏,羌語雙語教學老師等普遍缺乏,羌族優秀傳統文化遺失嚴重,都為教育扶貧提供了阻斷路徑,難以實現區域整體的精準扶貧工作提升。
層級定位教育需求幅度,從城市到鄉村,建立梯級教育精準扶貧需求模式,根據不同等級的教育需求,采取不同的幫扶力量投入與措施開展,著重于鄉村與深度貧困區的投入。從學前教育到職業教育,通過學校教育幫扶,實現基礎人才教育普遍化;通過社區教育,實現職業技能輸出、羌族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從資金、教育、技術等全方位對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予以支持,做到羌區整體人口素質的提高。“層級定位、全面幫扶”方法下,全方位落實各主體責任,以政府主導,高校、企業、社會組織各方出力,促進教育精準扶貧全面包圍,精準定位實施。
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通過科技手段,對教育貧困程度、教育需求程度進行量化,對干部監測、執行工作進行量化打分、科技打卡與數據上交、核查。上級考核不死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鼓勵責任-利益連帶與廉政建設意識輸出。加強民眾反饋,建設民眾反饋機制,建立教育成果考核與退出機制,促進教育成果鞏固與有效落實。
1.教育硬機制供給充足
政府主導教育精準扶貧開展,確保羌區各級政府教育資金補給充足,深度貧困區教育資金側重,城鄉教育硬配備到位,鼓勵寄宿制學校建設,教室、桌椅、多媒體教育設施等實現與東部無差異,做到資源優化配置、差異配置、精準投放,促進教育公平。鼓勵聯合社會力量,增加教育扶貧資金投入,加大利用互聯網傳播效應,吸引東部和經濟發達地區社會力量前來幫扶,促進扶貧長效機制的建立。
2.完善教育軟機制
教師是羌族地區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重要環節,面對羌區教師數量普遍偏少、素質普遍偏低、鄉村教師留不住等情況,實施鼓勵東部扶貧支教、高校免費師范生項目開展,鼓勵到鄉村任教,提升鄉村教師福利待遇和擴大貧困區教師編制等,提升教師任教滿足感,提升羌區教育工作者的社會根植性。并鼓勵聯合高校進行教師培訓,傳輸科技技能,配合“互聯網+”,提升素質專業化,尤其針對學前教育教師,做好保育員與教師配備和工作劃分,確保教育質量有效提高。
1.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培養實用型羌族人才
優化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教育扶貧工作具有立竿見影的實效性,對于羌區以及家庭扶貧的短期內脫貧自生力催生具有重要作用。鼓勵企業聯合學校職業教育培訓,培養實用技術,并確保羌族人才與企業對口銜接,實現羌族人才精準就業。大力發展羌族文旅產業相關性服務項目,發揮文化教育的經濟功能,促進區域整體經濟增長。
2.開展社區教育,整合社會資源
社區教育是目前羌區教育的短板,尤其在深度貧困區。由各級政府主導,聯合黨員、干部以及社會力量,對地區成人、老人開展社區教育,根據教育需求,提供相應的技能服務、思想教育,促進扶思想之貧,扶技能之貧。社區教育中,鼓勵發揮羌文化傳承者的作用,加強宣傳與教育,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社區教育內容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團結與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促進民族團結與繁榮。要充分發揮社會的力量,多途徑鼓勵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等介入羌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構建“學校+社區+社會”的立體模式,充分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羌族地區教育發展。
3.開設特色羌文化教育,推動羌文化創新與傳承
羌族傳統優秀文化,包括羌語、羌繡、羌笛、傳統服飾,羌族舞蹈、羌族建筑以及民族信仰等,多數被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傳承、保護和創新,并促使成為特色民族教育,發揮民族文化作用,實現內源式發展。在學校教育中,各級教育因地制宜開設羌文化特色教育課程,編制校本課程,倡導校校共享,促進羌區青少年民族文化認同感提升。尤其在高校和職業教育階段,鼓勵開發提升羌文化經濟價值,促進民族文化價值的傳承、創新與開發,充分發揮民族文化對教育扶貧、地區扶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