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城名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加快完善,社會建設取得新進步,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需求不斷提高,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機制和效應也有了更高要求。未來我國城市常住人口不斷增加是必然趨勢,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其在國家治理中的影響也將進一步增強。加強和創新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優化社會治理結構、構建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格局,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工作新方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其中明確指出我國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的顯著優勢。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逐步形成,城市群眾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規則意識、法制意識、環境要求等方面都發生著重要變化。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需求和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都在增大。面對新的形勢,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自我完善顯得十分必要,這能夠有效防范和化解城市社會治理可能出現的各種重大風險,為城市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決定》提出的任務和要求,新時代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機制和制度,加快推進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黨組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科技支撐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二是完善群眾參與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夯實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基礎。三是健全和優化社區管理與服務機制,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提供更加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
六年前中央已提出“社會治理”這一理念,但不少城市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在思想上仍然沒有從原來的管理理念轉變到治理理念上來。基層政府的大量精力放在了經濟建設方面,對社會治理的復雜性、長期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對社會治理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能及時準確掌握,對新問題和新情況的規律性缺乏分析和研究。往往還是從“官本位”的角度出發,采取“一管了之”的態度處理社會矛盾和事務。近年來,雖然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財物,也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與中央提出的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要求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目前,群眾、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商會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發揮不夠明顯。群眾和社會組織參與、監督基層社會治理的渠道有限,加上現有渠道不通暢問題的存在,導致社會主體的訴求表達得不到有效回應,給基層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矛盾。社會治理某些方面引入市場化機制后,一些治理參與方對利益的追求超越了對社會治理目標的追求,違背了社會治理的本質。此外,政府職能部門在職責權限劃分上的交叉或不清也對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效果產生了不佳影響。
從調研情況來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仍然以政策為主導,治理主體單一,并且習慣于采用行政手段進行干預,對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務,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罰代管”等問題。有些基層領導干部和執法人員把自己當成“官老爺”,憑個人經驗和想法決策、下命令,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采用“土政策”“土辦法”,講“人情”,搞變通,執法不一,嚴重違背了執法必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治理方式的老套、粗放影響了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實效性。
當前基層干部隊伍學歷偏低是普遍情況,在社會治理中往往表現出工作思路不寬、工作方法有限、業務能力不強等現象,制約了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基層人才獎懲激勵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的工作動力不足,在思想認識上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造成了優秀人才調動流動流失情況嚴重,基層留不住人才的問題較為突出,進一步加劇了基層社會治理干部隊伍建設的嚴峻性。
加強和創新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在于治理理念的轉變,應根據中央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要求,從以下三方面推動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進一步發展:一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平臺系統化升級;二是突出依法治理理念,促進德治、法治、自治的有效融合;三是強化智慧治理理念,吸收和借鑒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于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進而把我國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新時代要充分發揮黨組織、政府、人民群眾、社會組織、法律、科技的重要作用,促進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由傳統社會管理向滿足現代化社會治理要求轉變。一是重視群眾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暢通和拓寬社會力量參與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渠道,破除政府“唯一主體”觀念;二是加強社會治理法律體系建設,為新時代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三是進一步理清各職能部門的職責權限,通過有效的協同配合,實現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高效率。
黨的領導是我國國家治理的特征和優勢。要最大限度地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各方面工作中,通過黨建創新,帶動社會治理方式創新。一是大力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實現公共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二是增強德治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意義。三是推動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實現社會治理方式的與時俱進。
干部隊伍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力軍,直接影響社會治理的最終效能。新時代要為優化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一是加強治理隊伍的學習培訓,把中央的最新要求、社會的最新情況、工作的科學方法作為主要內容,提高隊伍的思想認識和工作能力;二是完善基層干部隊伍的獎懲激勵制度,提高干部隊伍從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愿意投身于基層社會治理的優秀人才來得了、待得住、干得好。
隨著中央對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目標的明確,城市基層政府應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治理總體趨勢,結合地區社會構成、歷史文化特點等情況,從基層社會治理理念、體系、方式、隊伍等方面出發,對創新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進行不斷摸索,構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