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劭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在洛陽調研時強調,近年來,洛陽積極發展溝域經濟,為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要認真總結好的做法經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探索走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指出,對洛陽來講,溝域支撐流域,把溝域生態保護好,就是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好。對孟津等豫西沿黃丘陵山區來說,發展溝域經濟已被實踐證明可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可助力決勝脫貧攻堅,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可加快農民穩定增收,是順應發展趨勢、符合地方實際、貼合群眾利益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努力以小溝域撬動沿黃丘陵山區大發展。
溝域經濟,就是以山區自然溝域為單元,充分發掘溝域范圍內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特色產業等資源,對山、水、林、田、路、村和產業發展進行整體規劃、統一打造,力求實現富裕山區農民、城鄉統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對豫西沿黃丘陵山區來說,發展溝域經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其一,這是加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對沿黃地區來說,溝域支撐流域,把溝域生態保護好,把溝域經濟發展好,就是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落實好。其二,這是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抓手。豫西地區山川縱橫、溝谷交錯,大小溝岔不可勝數,這些地方普遍交通運輸不暢,農業耕作難度大、效益低下,但也具有生態環境優美、人文資源豐厚、自然資源豐富等優勢,發展溝域經濟恰恰可以揚長補短,將溝谷的生態人文等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綠水青山加快向金山銀山轉化。近年來,孟津縣鳳凰山溝域經濟示范區,以生態農業為重點,發展生態林3000畝、經濟林1500畝、花卉苗木500畝、藥用牡丹1500畝等,讓昔日的荒山,變成金山銀山,成為洛陽北部最大的“生態綠肺”。其三,這是加快鄉村振興、決勝脫貧攻堅的有效路徑。一般來說,丘陵山區大多基礎條件差、產業發展慢、群眾致富難,屬于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鄉村振興的“硬骨頭”,而發展溝域經濟可把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貫通起來,可促進溝域內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生態環境等實現同步提升,可推動溝域內農業產業強起來、農村家園美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孟津縣同盟山溝域經濟示范區,依托萬畝蓮藕、萬畝優質水稻、萬畝黃河鯉魚、萬畝孟津梨等4個“萬字號”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出一條集休閑旅游、生態觀光、果品采摘等于一體的產業長廊,綜合產值達3.8億元,解決800余人就業問題,帶動周邊發展果樹、蓮藕種植和雞、兔養殖業農戶1000余戶,成為農業增效、農村增綠、農民增收的“金銀川”。
溝域經濟是丘陵山區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必須因地制宜,遵循規律,按照“生態引領、產業基礎、農旅融合、產村融合”的思路,堅持一產起步打基礎,二三產業添活力,把經濟建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落實,努力讓溝域成為群眾增收的“聚寶盆”,城市居民回憶鄉愁的“故園”和暢享自然的“田園”。要突出五個重點。一要突出規劃引領。溝域經濟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逐步完善和深化發展的過程,必須立足長遠,科學規劃。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運用辯證思維,化劣勢為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統籌考慮生態、生產、生活功能布局,把產業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溝域村莊建設規劃有機結合,清晰定位溝域經濟的發展方向,走理性發展之路,實現高效發展、高水平發展、跨越式發展。二要突出生態為先。良好的自然生態是溝域經濟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打開市場大門的“金鑰匙”。在溝域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要一以貫之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充分考慮山區生態承載能力,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保護森林植被,保護河湖濕地,發展綠色產業,特別是要把溝域經濟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國土綠化、黃河大保護大治理等結合起來,真正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讓青山綠水的韻味兒、悠悠鄉愁的情思氤氳出濃厚的溝域風情,使荒山野溝因涂抹上時代情趣而整體升值。三要突出特色為要。溝域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在于走特色發展之路。要堅持“一溝一產業、一域一特色”這一原則,立足溝域區位、資源、產業基礎,找準特色、放大優勢,培育發展特色種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創意農業、特色村鎮文創產業等業態,形成個性化、唯一性、有看點、有賣點的業態,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要立足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溝谷文旅業、半坡林果業、山頂生態林”全景式示范區,建設綠色生態、產業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鮮明的溝域經濟發展帶,著力以特色聚人氣,以產業提效益。四要突出文化為魂。文化是溝域發展的動力之源。要按照“保護固態、發展業態、傳承活態”的要求,整合挖掘溝域的黃河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傳統民居、革命遺址等資源,在保護傳承中留住歷史根脈,在轉化利用中推動文化繁榮,在融合發展中彰顯溝域特色,讓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真正實現以文化打動人心,讓市民尋找到鄉愁鄉望,盡情回味舊時光。五要突出惠民為本。發展溝域經濟,根本目的是帶動農民參與,讓農民受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農民參與、農民受益作為發展溝域經濟的出發點,通過完善參與機制、利益聯結機制和就業創業支持機制,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讓群眾分享更多發展紅利。要按照交通順暢化、田園景觀化、生活便利化、設施配套化、家園公園化的標準,全面改造提升溝域內的道路、水系、通信、電力、文娛健身等設施水平,讓溝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勞動變運動、農房變客房,讓“溝流金”“谷淌銀”“灣聚財”“川招寶”。
溝域經濟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參與”的原則,加強政策和資源整合,堅持多方發力,匯聚合力,推動溝域經濟穩步發展。一要加強黨的領導。要切實加強黨對溝域經濟發展的統籌和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溝域經濟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重大政策,審議重大投入、重大項目、重大工作,定期觀摩考評,倒逼工作落實,確保溝域經濟發展落地見效。二要堅持政府主導。突出政府的規劃引導功能,做好布局謀篇,解決溝域經濟發展方向問題;出臺鼓勵促進溝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集成多項政策支持,加快現有資源與資金的整合利用,為溝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三要強化農民主體。將農民作為建設和發展溝域經濟的主力軍,將農民安居就業作為溝域經濟建設的重要目標,按照“適合農民經營的項目要鼓勵農民自主創業、自主經營,適合農民參與的工程要盡可能地吸納農民就業”的思路,為農民提供創業指導、技術服務、資金支持等,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闖市場的新型農民,使農民成為溝域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四要注重社會參與。加強輿論宣傳,大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溝域經濟建設的濃厚氛圍,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業和脫貧攻堅等,引導社會資本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建立農業融資平臺,引導信貸、工商、保險、民營等社會資本合力推進溝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