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龍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地鐵超深基坑工程建設環境復雜,地下管線的分布缺乏規律性,土層類型豐富,存在諸多不可預見因素,不利于地下深基坑土方開挖作業的順利推進[1]。為確保施工質量,需緊密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適應的開挖施工技術,以便在既定工期內順利完成建設工作。
文灶站建設于福建省廈門市湖濱中路與廈禾路十字交叉路口處往北220 m范圍處,車站起止里程為YDK3+599.342~YDK4+176.825,站臺中心里程YDK4+076.500,總長224.401 m,標準段寬20.9~25.75 m,深16.049~21.460 m。車站基坑深度較大,設800 mm厚地下連續墻和Φ1000 mm灌注樁,以構成完整的圍護結構體系。受地質條件的影響,局部由灌注樁轉為吊腳樁的方式。
文灶站施工范圍內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有近代人工填筑土層(Qs)、殘積層(Qel)等多種類型,下伏基巖絕大部分為中粗粒花崗巖(γ),少部分區域為輝綠巖脈(γδ),伴有較明顯的風化作用,加之地質構造活動的影響,基巖全、強風化帶普遍以大厚度形式為主,給基坑開挖施工提出較高的要求。車站建設于湖濱中路與廈禾路交口,不跨交叉口。其中廈禾路設有BRT通道,于該處預留車站,湖濱中路現狀雙向6車道。文灶站建設區域以商業用地居多,周邊地面建筑分布密度較大,湖濱中路兩側集商業、辦公等類型的建筑于一體,西側有交通銀行大廈、金悅酒店等,東側有KTV、沿街商鋪等,且各類建筑均緊鄰道路,開挖期間易由于擾動性影響而導致建筑物失穩,需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文灶站沿線共分為9個施工段,按照先兩頭后中間的順序依次開挖到位。各工作面適配3~4臺挖掘機以及10~15臺自卸車,采用臺階法有序開挖。局部施工段的土方開挖量較大,需要盡可能避免白天出土,否則易發生交通擁堵以及環境污染問題,較合適的是于夜間10點至次日5點出土,該階段道路車流、人流均相對較少,出土效率較白天可大幅提高。車站兩端設臨時棄土場,作為臨時場所而使用,暫緩臨時土方外運困難的局面。運土車駛離現場時必須全面清洗輪胎,以免因輪胎攜帶雜物而污染路面。
土方開挖工作量較大,采取機械化作業方式分層依次開挖到位,由挖機倒土至地面,再通過挖掘機裝車外運。基底出土作業在龍門吊和坑內小挖機的協同配合下完成,土方吊運至基坑周邊后通過挖掘機裝車,最后由自卸車外運至指定堆放區域。
豎向自上而下分層開挖,縱向形成臺階,橫向開挖時優先處理中間土體,再逐步轉向兩側,全程均采用半蓋挖法施工[2]。以現場情況和工程規范為準,合理組織基坑降排水作業,同時采取邊坡防護措施,以確保施工安全。嚴格控制基坑暴露時間,不宜超過24 h,并綜合考慮斷面特點、變形縫等多方面因素,適當調整各段的開挖長度。確定各開挖段后再進一步細分為多個小層,各層尺寸約為長6 m、高3 m。每完成一小段(6~8 m)的開挖作業后,應及時增設支撐裝置,經首層開挖后再設置鋼筋混凝土冠梁和支撐梁,檢測結構混凝土的強度,實測值滿足要求后方可組織第二層的開挖作業,期間及時設置支撐系統,按照此方式依次向下開挖。
基坑深層土方開挖難度較大,以小型挖掘機為主要設備,輔以人工開挖的方式。隨基坑開挖作業的逐步推進,當其達到各道支撐下部50 cm時需要增設支撐裝置,在強度滿足要求后方可繼續開挖作業。
施工人員密切關注基坑開挖進度,當到達基坑底部以上20 cm時不宜再采取機械開挖的方式,其原因在于機械設備單次開挖量較大,容易發生超挖現象,該部分需由人工挖掘,到達設計標高處后及時組織基坑底部找平作業,并根據要求設置墊層、防水層,澆筑底板。
主要施工流程為:①第二層土方(冠梁底以上):以反鏟挖機為主要設備,從大里程端開始逐步向小里程端推進,開挖深度約1.5 m,根據施工進度及時設置冠梁和第一道混凝土支撐;②第二層土方(第一道鋼支撐以上):該處以淤泥質土等穩定性不足的土質居多,開挖深度設為7.2 m,采用臺階法開挖到位,期間利用反鏟挖機接力,陡坡不宜超過1∶2;對于地質條件欠佳而難以設置臺階的區域,較合適的是以長臂挖機為主要設備,開挖期間產生的土方利用小型挖機周轉;③第三層土方(第二道鋼支撐以上):此部分地質條件以殘積礫質黏性土居多,開挖深度4.5 m,通過臺階法依次完成各部分的開挖作業,陡坡不宜超過1∶1.5;④第四層土方(基底以上):此部分為最后的開挖區域,開挖深度4.4 m,采用臺階
法,現場配置多臺反鏟挖機接力作業,應保證施工成型的開挖陡坡不超過1∶1.5。
1)土方開挖需按照分段、分層的順序有序推進,本站共分為9個施工段,先開挖兩端,再逐步轉向中間。
2)土方開挖所用方法為分層臺階法,具體工藝如圖1所示。反鏟挖掘機為主要設備,利用該裝置直接開挖;遇深層土方施工區段時,可以通過臺階反鏟接力的方式開挖,期間產生的土方通過自卸車及時外運,盡可能避免現場土方堆積的現象。土方開挖期間需要嚴格控制各層的厚度,原則上不超過3 m,若遇到淤泥質土層,鑒于該處施工條件的特殊性,不宜超過1 m。

圖1 基坑“分層臺階法”開挖示意圖
3)各層土方開挖均優先從中間處開始,再逐步向兩側擴展,具體如圖2所示。隨各層開挖作業的持續推進,當到達設計鋼支撐底下0.5m時需暫停開挖,及時設置鋼管支撐,對該裝置預加軸力,從而有效避免圍護樁體變形現象。

圖2 標準段基坑開挖流程圖
4)基坑開挖至最后部分時,該處不具備臺階法反鏟接力轉運土方的施工條件,此時需輔以汽車起重機,利用該裝置完成土方吊運作業。基底設計標高以上0.2 m的區域需轉為人工開挖方式,以免因機械作業而導致基底嚴重受擾等異常狀況的出現。
5)以基坑監測設計方案為準,合理布設測點,以便獲取初始數據,將該部分完整記錄。開挖期間加強觀測,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適時調整施工方案,營造安全的基坑開挖施工環境。
6)基坑開挖期間所遇地質條件復雜,存在多類土(巖)層面,必須及時將該情況告知監理工程師和業主,完整記錄各項信息以及繪制地質素描圖。若存在基底土層與設計要求不符的情況,則要準確掌握現場情況,報設計、監理工程師,探尋解決對策。
7)基坑開挖期間的擾動性影響較為顯著,需對臨時鋼立柱、降水井采取防護措施,遵循四周對稱開挖的原則,并且需要避免支撐體系受到碰撞等不良情況。
文灶站的小里程端巖面較高,該區域分布大量中風化至微風化花崗巖,巖石具有相對較高的強度,因而爆破法較為合適[3],在切實保證開挖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對既有結構的不良影響,營造安全的爆破開挖施工環境。
城市化進程逐步推進的背景下,地鐵工程建設工作正如火如荼展開,地鐵車站為重點建設內容,但其施工復雜度較高,現場地質、周邊既有建(構)筑物均會對正常施工造成影響。對此,工程實踐時必須以實際情況為立足點,準確把控工程的重難點,采取科學的機械設備選型方案,按特定的流程有序開挖土方并外運,增設支撐等防護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隱患。施工人員需將自身職責轉化至實際行動中,依舊規范做好建設工作,確保施工質量。
[ID:01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