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朝廷錢緊的時候,最方便的應急對策,就是賣官。實際上,一開始還沒有窮到明目張膽地賣官的地步。西漢時節,朝廷差錢了怎么辦?應對方法是鐵鹽官營和對富人強征財產稅。漢武帝偶爾為之,好像效果還不錯,告緡令之下,眾多富商破產,錢都進了國庫,以及經辦人腰包。鐵鹽官營,一時間天下的鐵鹽之利,也都歸了朝廷。反正這是壟斷的買賣,只要百姓還想活著,就得吃鹽,用鐵家伙。
可是,時間一長,這種招數就不靈了,不惟不靈,而且后患無窮。私營鐵鹽,利潤可以滾滾而來,官營鐵鹽,不僅鐵不是好鐵,鹽不是好鹽,價格還特高。慢慢地連官家的字號,也開始賠錢了,因為私鹽私鐵流行。至于搶錢似的告緡,搶完了富人,就都剩窮人了,搶來的錢又不會生錢,花光了,也就沒有第二茬了。
因此,到了東漢,雖說朝廷總有人想恢復漢武帝的事業,但朝廷考慮再三,還是算了。但熬到了東漢桓、靈的時代,朝廷真的很困難了。王朝末世百事哀,天災頻仍,豪強跋扈,民變蜂起。怎么辦?皇帝只好賣官了。反正官帽子是沒本的玩意,大價錢賣出去,怎么的都可以弄點錢回來。
漢靈帝打定了主意之后,在宦官的幫助下,在京師鴻都門張榜開賣。三公九卿州縣官應有盡有,明碼標價。當場交錢的,立刻到任。實在沒錢,也可以按揭,到任慢慢還,但總價要高不少。一時間,朝廷成了集市,皇帝成了吆喝賣貨的販子。
只是,這事剛開始干,皇帝和宦官們對市場行情不大明白,到底一個官兒該標什么價兒,心里沒底。張榜之后,異常熱鬧,在京的官員但凡手里有錢的,都立馬換了官帽子。
漢靈帝也沒有想到,張榜開賣,居然有這么多人搶,出手大方。身居九卿的崔烈,也仗著手里有錢,弄了一個司徒當當。其余段潁、樊陵、張溫之輩,也都借此登上三公的臺階。
等到交完了錢,正式拜官之日,漢靈帝一個勁兒后悔,價標低了,不然的話,還可以弄更多的錢。但為時已晚,沒法吃后悔藥,只好等下次了。只要找個茬兒,把現在的這些人給免了,就又有官帽子可以賣了。漢靈帝初次做販子,還是老實,不過隨后就明白了,不僅賣實官,而且賣虛銜,要多少有多少。關內侯,濫羊頭,中郎將滿地走,貂不足狗尾續。
在這番大賣之后,得了司徒的崔烈,有了點麻煩。此前,這老多少還有點名聲,買了頂大官帽子之后,聲名大損。風言風語不久就傳到他耳朵里了。有一天,他問時任虎賁中郎的兒子,我居三公之位,外面對我的評價怎樣?他兒子也不客氣,說您從前名聲還不錯,但做了三公,反而不行了,人家說你不該做這個位置。崔烈說,這是為什么呢?他兒子回答道:人家嫌你銅臭。崔烈大怒,舉杖便打,兒子轉身就跑。崔烈大罵:你個死大兵,老爹打幾下居然敢跑?不孝!兒子說,圣人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有何不孝之有?《后漢書》上說,行兇的老爹聽了這話,慚而止。
崔烈在《三國演義》上也露過臉,但他直言不諱的兒子,卻默默無聞,是在不應該的呀。
其實,漢帝國買官賣官早已成風,只是一直是以潛規則的形式暗中運行。“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漢靈帝賣官就是變相地向官員逼捐罷了。只不過這些錢沒花到處理國家的痛處上,反而拿去享樂去了。這樣局面,再強盛的國家,也會被玩壞。
(許輝薦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