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里,我們在同學群里聊天。一個曾經詩情畫意的女同學說:“英哥,真羨慕你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我感覺自己這輩子已經完了,每天上班應付工作,下班回家做飯帶孩子伺候老公,一眼看上去以后的幾十年就這樣了。”
她以前是個文藝青年,喜歡寫詩,喜歡唱外文歌,內心有著無限的幻想和柔情。但現實就是這樣,小時候的詩情畫意變成了如今的柴米油鹽。
常聽人講“勿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沒多少人能始終堅持自己當初的想法,或因外力,或因時過境遷。
我小學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因為我覺得老師很威風;我中學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外交官,面對各國政更侃侃而談,威武霸氣;然而上大學以后,知道了外交官的真實工作情況,我就再也不感興趣了。又加上我高考的時候,考什么大學,讀什么專業,主要是家里的意見。為了取悅父母,我放棄了真正想讀的文學系,選擇了法學系。
人這一輩子,需要自己決斷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就兩個:做什么工作,和誰在一起生活。
在我畢業那年,最先進入學校進行招聘的是一家醬油廠。條件不太好,每年三萬至八萬的薪資,一簽就是五年。聽說有八個法學院的同學,拿了這家工廠的錄用函。我想,是不是當年宣傳的就業形勢把大家嚇壞了,以至于大家慌不擇路了?
從現在的職業來看,80%上的同學在公檢法領域,其他人則在銀行系統或公務員系統,真正從事商業領域的屈指可數。我像是個異類——我去了一家名聲不太好的游戲公司收購的網絡文學網站當編輯。
我爸很生氣,在電話里和我說:“你在武漢好好待著,我馬上過去。記著,不要辭職,也不要離開。”
我愣了一下,然后告訴他:“我已經辭職了,現在在上海。”他很生氣,掛了電話。
在上海面試完以后,我回到了家里,心里忐忑不安,覺得自己一定會被痛罵一頓。事先我已經演練了各種預案,一再地告誡自己: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回家以后,在飯桌上,我爸說:“你已經長大了,自己的路自己走吧。不管怎樣,你都是我兒子,你自己沒能力做決定的時候,你就聽我的。你既然已經做了決定,我只能聽你的了。”事情的發展出乎我的意料,然而我的內心卻很溫暖。
從愛好文學到文學系再到文學編輯,這是一條順心的路,也是我曾經想選的路。從繼承家業到法學系再到公檢法領域,這是一條順理成章的路,可這不是我的選擇。我非常理解我的父母,他們希望我過穩定的生活,也對我舍棄穩定的事業單位很不滿意,但當我下了決心以后,他們還是決定毫無保留地支持我。
人生中第一次,我可以自己決定要走的路。我感覺自己長大了,也感覺風險來臨了。沒有什么決定是完美的,也沒有什么決定是不需要承擔風險的。如人飲水,暖涼自知。
文學是我的愛好,對于進入網絡文學編輯這個行當,我思考了很久。有那么小半年時間,我一直都在觀察:看文學有沒有希望,看年輕人喜歡什么,看什么東西有蓬勃的生命力,看什么是新興的事物。我很慎重地做著比對,這些理由讓我最終說服了家人。
(黃樂恬薦自《時代青年·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