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嗨式努力”的毛病,生活中很多人都容易犯。
21天精讀英語,30天跑步減肥,60天早起……越來越多人沉迷“打卡”,無法自拔。點開一看,才發現很多人只打過一次,就再也沒出現過。
微博“生活中的偽自律”話題中,網友分享了自己身邊的例子。有人想節食減肥,微信換上了“不瘦20斤不換頭像”的圖片。給自己開了個好頭,沒過幾個小時,就已經“消夜走起”,心里想著“明天再重新開始,今天先放一馬”。
假裝努力,似乎成了一針鎮定劑,撫慰這屆成年人的心。
決定努力之前,先說一些漂亮話,然后信心滿滿地投入行動。結果,沒等幾天,發現根本執行不下來。而當時的豪言壯語,早已被拋之腦后。
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的確重要,但光有勇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生活中太多人,一次次過足了“嘴癮”后,遇到困難時,就立馬打臉,選擇逃避。
日本心理學家岡田尊司在《把不安當作朋友》中指出:由于社會結構、個人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劇變,越來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覺間選擇了一種消極的生存策略,成為具有“回避型”傾向的人。
比起努力克服困難贏得什么,他們寧愿不抱希望,不戰而逃。然而,逃避了困難,也注定錯過了成長。
紀錄片《奇異的腐爛科學》里有一句話:多數人不喜歡第一時間處理掉發霉的面包,以為只要挖去發霉的部分就可以繼續食用。殊不知,腐爛已經深入內部,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可能藏著致命毒素。
生活中的強者,不是“口嗨”冠軍,而是沉下心來做事的人。畢竟,成功的路上,需要戰勝的只有自己。
真有本事的人,用專業和努力證明自己。
去年,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爆了,躍居中國影史票房總榜第二。導演楊宇,卻并非科班出身。先是從醫學院轉行動畫制作,后來又投身創作,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無業生涯。生活三點一線,臥室、客廳、廁所,除此之外只有創作。
親戚朋友都覺得他不務正業,走了歪路子:“那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你有病?。糠胖煤玫那巴静灰瑏碜鲞@個,你是不是有???”
三年零八個月,楊宇宅在家里,一聲不響。直到2008年,楊宇一人制作完成的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面世。他火了,后來的成功,也在這段時間埋下了伏筆。每個人或許都會面對質疑,而拿出自己的實力,就是最好的反擊。
別人的認可,比不上“龜速”前行。
去年10月,憑借在鋰電池方面的卓越貢獻,97歲的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摘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回首前半生,他遇到的障礙真的不要太多。
他早先學數學,大學畢業后不巧趕上戰爭,被派到海島上研究氣象;退伍后,想要投身物理,還被教授嘲笑:“你年紀太大,很難在這一行取得成功了?!?/p>
因為熱愛,他始終相信自己“足夠好”,一步步穩扎穩打地努力,結果就是,58歲發明“鈷酸鋰”,75歲更新為“磷酸鐵鋰”;94歲為世界帶來“全固態電池”,為電動汽車的新時代指明方向。直到97歲拿諾獎,他用自己的“龜速”證明:人最需要戰勝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
這世上不乏鼓吹自己努力的人,也不缺渴望被認可的人。但真正的“成功體質”,從來都是結結實實自信,踏踏實實做事。
他們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卻永遠在關鍵時刻綻放光芒。言語再華麗,也比不上行動更有力量。
(湯小米薦自《意林·原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