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女生朋友向我抱怨她男友不懂她,舉的例子是她想吃冰激凌,對方卻給她奶茶,我問:“你為什么不直接告訴他你要吃冰激凌呢?”她很理所當然地說:“這是他自己應該知道的啊,我喜歡吃什么,討厭吃什么,他都應該記得一清二楚啊,還用我說。”
我黑著臉繼續(xù)問:“那你爸媽知道你喜歡吃什么討厭吃什么嗎?他們會在你想吃冰激凌的時候,遞給你奶茶嗎?”她也一臉的不屑說:“父母怎么能和男友比呢?如果我父母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還要男友干什么?”
我表弟正處在叛逆期,據(jù)姑媽說他和家里一直處于敵對狀態(tài),似乎父母是他的仇人一般,他和朋友在外面喝酒吸煙徹夜不歸,快樂得不得了,一回到家里,就開始撒潑耍賴,或者是關(guān)在自己房間里一句話不說,好像自己被扔進了地獄一般。其實姑媽很開明大方,不會亂說話,和兒子之間也盡量保持合適的距離,但不知為何,兒子到了高中,突然就由一個會牽手和父母逛街的人,變成了現(xiàn)在一和父母說話就暴跳如雷的人。
有一天我去他們家時,也許是趕上表弟的心情好,對我也格外的熱情。我在他房間里觀摩各種飛車的同時,不經(jīng)意間問了一句:“姑媽說,你好像不太喜歡和他們說話呢?為什么?”他沒有絲毫的停頓,滿聲憤怒地說:“他們不懂我。”
我驚了一下,問:“什么叫懂你呢?”他說:“我想和朋友在外面通宵唱歌,可她非得每晚讓我回家睡覺,這樣我會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大家都笑話我是乖乖女;我和朋友說好了暑假一起去北京玩,朋友都去了,他們卻怎么也不讓我去,說我們幾個男生出門不安全,我真不知道他們在擔心什么。”他似乎有一肚子的苦水,說起來幾乎沒完沒了,反正無論怎樣,都是父母不能理解他,不能站在他的角度想問題。
他以為我也會義憤填膺站在他的立場上,但我沒有。我問他:“那你把心里的想法告訴他們了嗎?你給他們說你和那些朋友在一起,在哪個歌廳唱歌了嗎?你給他們說了你和那些人去北京,是如何安排行程的,你想通過這趟北京之旅獲得什么嗎?”他好一會兒不說話,好像很生氣的樣子,然后突然說:“人家的父母怎么那么懂孩子呢?人家也不用每天向匯報工作一樣,匯報給父母,人家父母就能理解,就能放手呢?”
突然之間,看著他猙獰而且很不爭氣地表情,我也怒了,說:“沒有哪個父母天生就該理解你!你不和父母溝通,父母就能知道你想什么,那他們就不是人,是神了。不和父母交流是你的錯,如果你說了,父母仍然不能理解你,才是他們的錯!”結(jié)果我們兩個人不歡而散。
后來,我通過很多叛逆的案例了解到,基本上所有的問題都出現(xiàn)在“溝通”上,孩子不想說話,只想著讓父母去猜,但即便父母真的用心去猜了,也往往猜不到點子上,所以積怨越來越深,越來越難解決。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懂孩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而在情侶眼中,愛人懂自己也是理所當然的。我們?yōu)閱渭兊膼墼黾恿颂嗟母綄傩缘臇|西,比如懂得。想當然地覺得愛你就應該懂你,但是這種懂的前提是你愿意坦誠相待,愿意給對方懂你的機會,而不是把自己包裹的緊緊地,讓人猜不透,讓人沒辦法去了解你,更不要說懂得了。
說白了,懂得是兩個人的事情,任何一方在譴責對方不懂你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給了對方懂你的機會。
有多少人敗給了“我以為你知道”?再親密的人也沒有義務去懂你,但是再親密的人也有義務和對方去溝通,有義務去給對方提供懂你的條件。
(林興瀅薦自《人生與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