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冉 陳玉婷 孫穎
【摘 要】 對離婚損害 賠償制度的研究,法律早在21世紀初就有所規制。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離婚案件和類型逐年增多,原有的離婚損害賠償 制度已不能滿足時代需求。正因如此,本文對我國目前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法律層面和執行層面的現狀進行深入研究,將研究所發現的問題之處加以歸納總結,從而從法律規制方面提出建議,讓司法人員展開工作時有法可依,旨在優化現有的離婚賠償制度,減少離婚糾紛,構建更加和諧健康的離婚環境。
【關鍵詞】 離婚案件 法律規制 損害賠償
一、我國現有離婚損害賠 償制度的內容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擇偶和婚姻觀念的變化,使得,因為各種矛盾和對感情不忠的原因進行離婚,成為司空見慣的常態。而對婚姻感情的不忠誠,不僅僅是對社會倫理的違背,也是對婚姻的另一方造成嚴重傷害。
我國婚姻法中對離婚損 害賠償制度的確立,標志著對婚姻的感情受害方提供法律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對婚姻過錯 方進行法律上的制裁。當適用該制度時,背叛感情的一方應當作出法律所禁止的婚姻內行為,并對其配偶產生損害,導致雙方的婚姻感情無法存續,感情破 裂而必須離婚。其中法律所禁止的婚姻內行為包括:與兩人或兩人以上重復結婚,在婚姻存續期間內與他人同居,家暴或者虐待他人,對其配偶進行遺棄。當上述四種情形發生時,自身權利受到侵害的一方可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依法追究對方的侵 權責任。
二、我國現有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權益范圍具有局限性
在我國婚姻法中認為,如果一方與兩人或兩人以上領取結婚證,在婚姻存續期間內與他人同居,一方吸毒、賭博、嫖娼、賣淫,一方對另一方采取暴力虐待行為或者進行遺棄,這些行為都應當認為嚴重傷害了婚姻感情,違背了婚姻法所要求的各種義務,導致婚姻感情破裂,法院應當對其離婚的 訴請予以支持。但是只有發生同居現象,暴力行為,重婚以及遺棄現象時才可以適用于離婚 損害賠償制度,而對于夫妻中一方的如果有吸毒行為,嫖娼行為,嫖娼行為等,也不可以適用損害賠償制度。但是根據實際生活經驗可知,若一方從事上述違法或者違反社會倫理道德的事情,已經嚴重對婚姻的感情進行破壞,同時也使得家庭的公共財產大量流失,使得配偶的另一方遭受心靈承受巨大的痛苦,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損害,應當可以明顯的看出一方受到侵害。所以現有的婚姻法中所規定的賠 償情形較為局限,使得很多額 外情況并沒有歸納于其中,使得婚姻關系中的受害 一方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護。導致公民在受到配偶侵害時,既損失了財產,又對人生安全、精神狀況等造成威脅。
(二)損害賠償的責任人范圍過于狹隘
在婚姻法中對于第三者介入雙方夫妻婚姻,并且與夫妻中的一方非法同居,并且認定其有很大可能對實施侵害方進行挑撥、 教唆和價值引導,從而導致婚姻關系中的另一方受到嚴重傷害,在這種情形下,法律規定其應當與侵害者共同對受害者的權益進行賠償和負責。但是在婚姻法的相關司法 解釋中,關于損害賠償 責任人的范圍內并不包含婚姻的第三者,使得兩者產生一定的法律層面上的矛盾。同時責任人中并不包含破壞夫妻雙方感情的第三者,不僅使得法律的公平正義難以實現,嚴重使得受害方的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同時也可能助長第三者的氣焰,助長社會不良風氣的發生,從而對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負面影響。
(三)受害方收集證據的難度過大
該制度雖然在婚姻法中被提起,但其根本應當屬于侵權責任法調整的范疇,所以應當具備關于侵權責 任的要件。但是,婚姻關系屬于較為私密的關系,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會受到他人的監視,因此如若過錯方實 施過錯行為,除配偶外的其他人很難知曉,同時如果過錯方有意對自己的過錯行為進行隱瞞。而受害方往往為家庭建設、孩子的健康成長、雙方父母等因素著想,有時也會幫忙其進行隱瞞,或者選擇沉默應對。最為常見的就是家庭 暴力案件,因實施毆打行為通常在身體隱蔽之處,外人極難發現端倪,即使有好心人發現端倪提議走法律程序,受害方或施暴者也會因種種原因而選擇繼續婚姻或私下調解。第二,由于大多數人的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因此在受到侵害的第一時間,往往沒有來得及對證據進行及時的采集,從而錯過最佳有效時間進行報案。即使有的人及時采集了證據,但由于法律的嚴謹性,該證據也很難被法官所認可。比如說對于聊天記錄的偷拍,或者對丈夫與第三者的電話進行錄音,也可能會涉及到侵犯他人的隱私,對通過非法手段所獲取的證據也不能被法庭所承認。同時,實施感情侵害的一方,也會通過自己的手段對自我的不法行為進行隱瞞,企圖逃避賠償責任,從而也加大了證據的收集難度。
(四)判斷賠償標的的標準模糊
在處理該案件中,要衡量受害方的精神和財產損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與一般的侵權案件不同,在夫妻雙方感情中,因受到強烈的 主觀因素引導,使得受害方的精神損害往往難以衡量。同時還涉及到社會 倫理問題,更加為處理添加難度。在實際司法實踐中,往往因為法條本身的界限比較模糊,而使得法官對賠償的標的具有很大的自 由裁量權。導致在審理該類離婚案件時,可能會產生不正義,不公平的現象,案件結果由法官所帶有的私人感情或者主觀價值導向所影響,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也使得精神損害 賠償制度受到動搖。因此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細化。
三、改進現有離婚 損害賠償制度的建議
(一)對原有的賠償適 用范圍進行擴大
不應僅僅將婚姻的嚴重過錯歸納為重婚,與他人非法同居,家庭暴力和遺棄,也應當考慮到吸毒,賭博,嫖 娼等違法行為對婚姻感情的傷害,對家庭資產的嚴格損害。比如吸毒,一方面會花費大量的金錢,另一方面會使人精神渙散,產生殺人或者暴力行為,對婚姻的另一方存在潛在危險。因此應當將賠償適用的范圍進行擴充。
我國現有的法律制度會公布具有特點性和代表性的案例。通常這些案例也會引起公眾的高度重視,從而使得公眾在了解案例的過程中對法律進行更加深刻的認識,但同時這種模式也因為公布的只是有限性的案例,而使得,部分社會熱點問 題沒有公布。同時由于立法思想本身具有保守性質,而現代社會不斷發展和復雜,兩者會產生矛盾性。從而導致新型離婚情形現象發生時,賠償機制不能得到更好的適用。因此對損害賠償的范圍進行更一步的細化和擴大,是很有必要性的。
(二)降低受害人舉證責任的要求
上述提到婚姻的隱密性和法律自身的嚴謹性,使得過錯行為難以判斷,帶來受害人證據收集的難度極大。如果仍然以其他案件的評判標準,對該類離婚賠償案件的證 據進行判斷,則對受害者有所不公。所以法官在處理時,應當對當事人的舉證能力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適當對當事人的舉證標準進行降低,尤其是對婚姻的受害 方進行法律上的關照。如果證據不完全符合法律要求,比如偷拍偷錄,但是如果法官能根據這些證據,對案件的事實情況進行大概的推論,若案件事實不成立的機會小于可能成立的機會,則應當認為證據是合理、有效的。
(三)明確第三人的賠償責任
婚姻感情的破裂,大多數是由于第三者的插足,而第三方對導致夫妻婚姻感情的破裂,究竟是否需要承擔 賠償責任,則需要根據具體情 況具體分析。如若第三方已知對方有配偶,卻仍然是選擇破壞其婚姻。無論選擇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都違背了社會的公序良俗,應當與侵害方共同承擔法律責任。如若第三方也被侵害人所蒙騙,并不知其已有婚姻,無意插足而導致夫妻離婚,則不應承擔賠償責任。若感情的背叛方利用職務、第三人家人威脅、暴力等行為威逼第三方與其同居,第三方不僅不應承擔賠償責任,還應當受到法律的其他保護。
(四)嚴格界定賠償數 額標準
關于損害的程度,只有感情的經營者才有深刻的主觀感受,法官僅僅是一個理性的旁觀者。同時由于精神損害難以衡量,無法制定明確的賠償 標準。因此在法律規制中應當將賠償的標準根據過錯 方的過錯行為和程度進行判斷。同時還應當根據過錯方所實施的過錯 行為的方法,侵害者自身資產水平,當地的消費水平,侵害者是否在侵犯行為中獲得,侵害者所造成的侵害后果的嚴重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和評價。
四、結語
為維護婚姻關系中受害者的利益而從法律層面規定對離婚時受害方的人身 損害進行賠償。但是根據日常的司法 實踐會發現,立法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缺陷,通過本文的分析,應當在以后的法律建設中降低對受害人的舉證責任的要求,對受害人所遭受的傷害行為的范圍進一步的擴大,同時對進行賠償的責任人的范圍進行補充,最終建立更加明確的賠償標準,以此來保護婚姻 關系中受害 人的合法權益,從法律層面為其心靈創傷帶來慰藉。
【參考文獻】
[1] 周峰.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立法完善工作思考[J].法制博覽,2019(27):222-223.
[2] 李瑋.論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J].法制與社會,2020(05):44-45.
[3] 張薇.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0(04):38-39.
作者簡介:郝冉(1999—5—24)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7級本科生,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