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的時候,我要他們把自己形容一下,因為我是他們的導師,想多知道他們一點。
大一的孩子,他們倒是很合作,一個個把自己盡其所能地描述了一番。
等他們說完了,我忽然驚訝得不可置信,他們中間照我看來分成兩類,有一類說“我從前愛玩,不太用功,從現在起,我想要好好讀點書”;另一類說“我從前就只知道讀書,從現在起我要好好參加些社團,或者去郊游”。
奇怪的是,兩者都有輕微的追悔和遺憾。
于是我想起一段三十多年前的舊事,那時流行一首電影插曲(大約叫《漁光曲》吧),阿姨舅舅都熱心播唱,我雖小,聽到“月兒彎彎照九州”,覺得是可以認同的,卻對其中另一句大為疑惑。
“舅舅,為什么要唱‘小妹妹青春水里流呢?”
“因為她是漁家女嘛,漁家女打魚不能上學,當然就浪費青春啦!”
等讀中學聽到“春色惱人”,又不死心地去問,春天這么好,為什么反而令人生惱,別人也答不上來,但事情一定不是這樣的,一定另有一個道理,那道理我隱約知道,卻說不出來。
更大以后,讀《浮士德》,那些埋藏許久的問句都匯攏過來,我隱隱知道哪里有番解釋了。年老的浮士德,對著滿屋子自己做了一生的學問,在典籍冊頁的陰影中他瞥見窗外的四月,歌聲傳來,是慶祝復活節的喧嘩隊伍。一霎間,他懊悔了,他覺得自己的一生都拋擲了,他以為只要再讓他年輕一次,一切都會改觀。可憐的浮士德,學究天人,卻不知道生命是一樁太好的東西,好到你無論選擇什么方式度過,都像是一種浪費。
三十多年前想跟舅舅辯的一句話我現在終于懂得該怎么說了,打魚的女子如果算是浪擲青春的話,挑柴的女子不也是嗎?眼目為之昏耗,脊骨為之佝僂,還不該算是青春的虛擲嗎?此外,一場刻骨的愛情就不算煙云過眼嗎?一番功名利祿就不算滾滾塵埃嗎?不是啊,青春太好,好到你無論怎么過都覺浪擲,回頭一看,都要生悔。
回頭來想我班上的學生,聰明穎悟,卻不免一半為自己的用功后悔,一半為自己的愛玩后悔。所以,年輕的孩子,連這個簡單的道理你難道也看不出來嗎?生命是一個大債主,我們怎么混都是它的積欠戶,既然如此,干脆寬下心來,來個“債多不愁”吧!既然青春是一場“無論做什么都覺是浪擲”的憾意,何不反過來想想,也幾乎等于“無論誠懇地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因為你或讀書或玩,或作戰,或打魚,恰好就是另一個人嘆氣說他遺憾沒做成的。
——然而,是這樣的嗎?不是這樣的嗎?在生命面前我可以大發職業病,做一個把別人都看作孩子的教師嗎?抑或我仍然只是一個太年輕的蒙童,一個不信不服欲有辯而又語焉不詳的蒙童呢?
名家勵志臻選——張曉風
名篇美文,精心臻選;
32開讀本,典雅精巧。
學生寫作、學習的優選讀本。
當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執筆50年精華,墨海燃情,將愛煮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