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竹簡出土后,《孫子兵法》殘簡被整理出來,為研究者提供了最接近原始的版本。由于同時存在形甲、形乙兩篇,抄寫者的筆跡不同,透出簡本《孫子兵法》是兩部殘簡組成和多人抄寫的信息。本文從字體、筆畫及隸變的角度進行差異辨析,用“之、故、善、兵、勝(勝)、守”諸字與不同時期出土的竹簡字體進行比較,從隸變過程來推斷形甲、形乙篇所相應抄寫時段。
形甲:4 字

形乙:5 字

形甲:6 字

形乙:5 字

形甲:3 字

形乙:3 字

“善”字在形甲篇有8 字,形乙篇有6 字,各選其3 字比較。形甲篇“善”字底部口字已簡化為兩筆,一豎橫折直接封口,呈現三角形,隸變草字寫法。形乙“善”字下邊口字仍是三筆畫,橫折明顯,呈扁方形,仍帶篆痕。
形甲:2 字

形乙:3 字

形甲篇共有2 個“兵”字,寫在35 簡上,35-b 是隸變體字,35-d 是帶有篆體字遺痕。形乙3 個“兵”字與形甲篇“兵”字區別在第一筆畫仍保留篆體風格。一簡兩寫字體在孫子兵法簡中有多處,應是隸變過程中抄寫人的風格所致。
形甲:3 字

形乙:3 字

形甲篇有17 個“勝”字,形乙篇有15 個“勝”字,各選3 字比較。形甲與形乙的區別在于“月”字邊的變化,形甲“月”字縮小靠上,里邊的一豎拉長是隸變的特色,保持了字體的穩定性。而形乙篇的“月”字偏旁與右半部分基本等同,豎筆還沒有拉長。
形甲、形乙字體屬于小篆向隸書轉變早期文字,形乙字體呈現戰國末期隸變特點,為古隸變時期文字。形甲字體則具有西漢初期隸變字體特點,屬于隸變近成熟時期文字。
戰國末期的隸變主要表現在字形的簡化上。通篇文字構成基本是與隸書寫法一致的省減體。字的筆畫線條呈現由圓轉向方折轉變的趨勢。筆畫的趨直和由趨直帶來的筆畫連斷現象。
形乙漢字隸變并沒有 “掠折”“雁尾”筆畫出現,
如:形乙:

形乙篇基本滿足這些條件,可視為戰國末期隸變的產物。
1.蠶頭雁尾
西漢初期,文字以隸變簡化字為主外,還出現了“掠折”“雁尾”字體。
如:“一”“二”字
形甲:

“一”字呈一波三折,“二”字的下部一橫,均出現蠶頭雁尾雛形。
2.“掠折”“雁尾”
“之”字:

“之”字“掠折”“雁尾”接近成熟階段字體。
“九”字:

形甲30-b2 片殘字九字呈現“掠折”“雁尾”筆畫,形乙39-c2 片“九”字尚未出現“掠折”“雁尾”。
形甲篇為漢代初期隸變的抄寫文字,少量字出現了“掠折”“雁尾”字體,這是隸變重大進步,標志漢隸走入近成熟期。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夢縣秦墓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寫于戰國晚期至秦始皇時期,其編年記為秦昭王元年(前306年)至秦始皇卅年(前217年)。
睡虎地簡“守”字與銀雀山孫子兵法簡“守”字比較有較大差別。睡簡寶蓋幾乎將“寸”字罩住,篆體遺痕成分較重。銀簡形乙39-b“守”字,寶蓋在字體中部,內“寸”字較睡虎地“守”字字形筆畫已有拉直簡化趨勢。銀簡形甲29-c2 簡的“守”字,寶蓋已在上部,內“寸”字橫畫已平直,豎勾也基本趨向拉直,并加大向左側甩出,是隸變走向成熟的特有筆畫。
三者比較,睡簡“守”字篆體已有明顯變化,銀簡形乙字體仍存有篆體遺痕,形甲字體基本是隸變近成熟字體,反映了漢字隸變時期的不同變化。
形甲、形乙均是通篇省減體字,有著不同省減筆畫。以“故”字的反文來看,形甲的“故”反文比形乙“故”的反文有了進一步省略。守字篆體不同處,體現隸變時期差別走向。形甲“之、九”字初露蠶頭燕尾,形乙字尚無出現。
姚宇亮把漢代所見隸書字體劃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時期先秦—文帝(公元前179年)早期萌芽階段;第二時期景帝—宣帝五鳳元年(公元前156年—前57年)近成熟階段。以上體現出時間變化痕跡,也就是說形乙早于形甲。
銀雀山漢簡是文帝和漢武帝時期墓葬,《孫子兵法》竹簡載體的信息顯示簡文字處于隸變第二時期范疇,當是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18年間,為西漢初期書寫成的。
通過對形甲與形乙字的差異變化比較,可以看出兩者還是存在一定差別,形乙篇隸變字體比秦始皇時期隸變字體有很大變化,而形甲篇字體更接近成熟時期的隸變字體。形乙是戰國末隸變文字,屬于早期萌芽隸變文字。形甲出現蠶頭燕尾筆畫,屬于西漢初期近成熟時期隸變文字。
結合“用間”篇殘簡結尾出現了[□□□□]□率師比在陘,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增益之句,為簡本抄寫時間定位提供了指向。
兩漢時期有過三次對兵書的整理。第一次是漢高帝時期張良韓信序次兵法。韓信序次兵書,時間大致在韓信被貶(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被殺(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這五年之間。韓信共收集古兵書182 家,選定35 家。在182 家應有不盡相同的兵書版本出現,《孫子兵法》也同樣會有各種傳世本出現。形乙形甲應屬于其中版本。
蘇秦死于公元前284年;秦公元前221年統一;亡于公元前206年;漢建于公元前202年;韓信死于公元前196年。銀雀山漢墓葬于公元前134 至公元前118年之間,是漢武帝時期墓葬。為戰國中晚期至漢初百年中所發生的事件。
若把“燕之興也,蘇秦在齊”一句作為時間重要節點,其增益不會早于蘇秦死之前,也不會晚于韓信死之后,應是在秦末漢初之間。而形甲形乙篇文字隸變過程,恰恰在這一時期。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兩個版本殘簡混淆在一起,且大多數簡破損嚴重,很難恢復原狀。形甲形乙篇的存在為我們提供了區分不同版本及抄寫時段的可能性。
若以形甲形乙篇字形筆畫的隸變演化過程作為時段判斷依據,那么形乙篇版本應屬于秦末隸變的第一時期末,為楚漢相爭時期抄寫。形甲篇版本屬于漢隸變的第二時期初,為西漢初期抄寫。
同樣,以形甲形乙字體作為參照物,亦可區分出漢簡本《孫子兵法》十三篇的簡片為哪個版本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