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彥海 尹訓孝 藺濤
(1.山東華源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泰安 271219;2.山西壽陽段王集團友眾煤業有限公司,山西 晉中 045400)
山西壽陽段王集團友眾煤業有限公司(以下稱友眾礦)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宗艾鎮,礦井于1979年建礦,2009年由壽陽縣友眾煤業有限公司和壽陽縣宗艾煤業有限公司(整合關閉)兼并重組而成,整合后生產能力為60萬t/a,現開采方式為3#、6#煤層配采。
友眾煤礦作為一座由小煤礦重組而成的整合煤礦,整合初期,存在著地質勘查不詳、圖紙資料不實、采空區范圍不明、隱蔽致災因素不清、工程技術人員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友眾礦通過強化總工程師的技術核心作用,構建了適合自身的安全技術管理體系,有效防控了重大災害風險,實現了安全生產。
煤礦安全技術管理體系是煤礦安全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總工程師是煤礦安全技術管理體系的核心。很多整合煤礦都按照規定設置有通防科、技術科、防治水科、地測科、機電科等職能部室,但因為各科室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沒有充分發揮總工程師在安全技術管理體系構建方面的作用,造成地質測量、一通三防、生產技術、防治水、機電運輸等專業各自為戰、崗位職責不明、隱蔽致災因素不清、工程技術人員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頻繁發生。分析整合煤礦很多事故發生的原因,均存在著技術管理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因此如何構建適合整合煤礦的安全技術管理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友眾礦自1979年建礦以來,先后在3#、6#、15#煤層進行開采,尤其鄉鎮煤礦開采期間,地質勘查不詳、圖紙資料不實、采空區范圍不明、隱蔽致災因素不清的“四不”問題長期存在[1]。為更好地搞好地質測量基礎資料整理工作,友眾礦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地質測量資料進行了整理并全面普查了隱蔽致災因素,建立了地質測量基礎資料數據庫。
在建立地質測量基礎資料數據庫方面做的主要工作有:(1)對鄉鎮煤礦建設生產期間有限的測量資料進行整理、核實、上圖、重新調整底板等高線,將“沉睡”在資料室內的各項資料進行系統整理,摸清礦井采空區和風氧化帶的范圍、井田內的鉆孔位置、井田內地質構造情況、地表水分布情況;(2)將井田內所有的地質資料全部CAD化,根據地質鉆孔資料,重新繪制綜合礦井綜合柱狀圖;(3)根據已揭露巷道瓦斯涌出量情況,委托資質部門重新編制瓦斯地質圖,掌握了井田內瓦斯分布情況;(4)對所有巖層進行了巖石物理、化學性質試驗、含水層水質檢測,為后期巷道支護設計、含水層層位判斷提供基本參數;(5)將所有以上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建立地質測量基礎資料數據庫,為后期有針對性地進行災害防控和治理提供了支持。
通過以上工作,基本上摸清了友眾礦的“家底”,夯實了安全技術管理的基礎,筑牢了重大災害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友眾礦做為一家生產規模相對較小、異地辦礦的煤礦,面臨著青年人才儲備不足、人才斷檔、大中專畢業生引進難等問題。為做到技術人員隊伍穩定、結構合理、專業齊全、更替有序[2],礦井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重點在發揮現有青年人才的積極性、利用好“存量”人才資源、大膽提拔重用青年人才等方面做文章,有效化解了存在的人才斷檔問題。
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做的主要工作有:(1)積極解決青年人才家屬就業,讓所有青年人才有更多的歸屬感、安全感;(2)對現有青年職工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模式進行學習培訓,提高青年職工綜合素質。公司多次邀請大學教授來礦進行技術講座,選派青年職工到兄弟單位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3)大膽提拔重用青年人才,當前已有多名80后青年人才提拔至副總工程師、科級管理人員崗位。
通過不斷加強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為技術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發展環境,提高了青年職工工作積極性,有效解決了大中專畢業生引進難的問題,為礦井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化礦山建設儲備了青年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做好創新工作是實現讓員工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機器多干活的根本之道[3],也是建立智慧化礦山的必然要求。在創新工作方面,友眾礦堅持技術創新和職工“雙創”兩手抓的思路,先后有“面內小煤柱沿空留巷施工工藝”獲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新型風動渦輪潛水泵的研制和應用獲得國家專利,多項五小創新項目獲得山西省、晉中市“五小”創新競賽獎項。
在創新方面做的主要工作有:(1)成立青年技術創新工作室、孫文業創新工作室兩個創新工作平臺;(2)廣泛發掘井下現場存在的難題、難點,定期搜集職工的關于創新的想法,好的想法由工作室牽頭立項,成立創新小組進行研制、研究,變無計劃創新為有計劃創新,提高創新工作效率;(3)積極借鑒吸收煤礦行業新技術、新工藝,加大科研經費投入,與中國礦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就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進行聯合攻關。
煤礦生產過程中,伴隨著水、火、瓦斯、煤塵、頂板等五大自然災害[4]。在重大災害的風險防控、隱患治理方面,安全技術管理體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礦按照“抓大系統、治大隱患、防大事故”的思路[5],多措并舉,持續加強“通防管理、頂板管理、防治水管理”三類重大災害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工作,做到了重點環節管理到位、重大風險管控到位、重大隱患治理到位,確保了礦井安全生產。
在重大風險管控和重大災害治理方面做的主要工作有:(1)按照總工程師指方向、專業副總定方案、業務科室抓細節的思路,明確各級管理人員的災害治理責任、業務保安責任;(2)加大對重大災害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委托山西第三地質勘探院進行物探、專職探放水隊伍進行鉆探,引進西安煤科院先進的探放水鉆機進行探水工作;(3)與中國礦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頂板支護、通風優化等技術研究,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提升頂板管理、通防管理的科學化水平;(4)每周由專業副總、業務科室組織開展一次頂板、防治水、通防、防滅火專項檢查,排查治理現場隱患;(5)實行排放瓦斯、過老巷、初采末采、探放老空水等較大變化環節現場辦公、專題會議研究制度,設計重大災害治理的變化環節,由總工程師帶隊,相關副總、業務科室上午進行現場辦公、下午召開專題研究會,進行安全風險辨識,確定施工方案,集思廣益,確保重大災害治理變化環節安全。
友眾煤礦通過強化總工程師在技術管理體系中的作用,摸清了礦井隱蔽致災因素,建立了地質測量數據庫;通過加強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了青年職工工作積極性;提高礦井創新能力,突出抓好水、火、瓦斯、煤塵、頂板等重大災害治理,確保了礦井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