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芬 翟慶慧
寺郎腰大蔥是濟源唯一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是地方名優產品之一。據記載,清康熙皇帝食用后贊不絕口,此后,地方官員每年都將寺郎腰大蔥作為貢品進獻,官員百姓爭相效仿,寺郎腰大蔥從此名聲大噪。寺郎腰地處濟源王屋山南部的丘陵地帶,海拔在500米至1000米之間,地勢西高東低,處于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的自然氣候和特殊的紅黏土造就了其植株高大、味道辛辣、口感脆嫩、蔥白長直的優良品質。
寺郎腰大蔥主要產于丘陵山區,土壤大部分是紅黏土和紅砂土混合類型,有機質、速效磷、速效鉀含量較高,非常適宜大蔥的生產。但是,由于山區勞動力短缺、生產分散、機械化水平低,加之近年來大蔥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直接影響了種植戶的收益和積極性,阻礙了其產業化發展進程。自從2011年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以來,當地政府大力推進大蔥產業集群化發展,強化品牌建設、提高產品品質。2012年,寺郎腰大蔥獲得綠色食品認證,2015年獲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稱號,2018年獲得河南省知名產品等稱號。
近年來,在政府的推動下,寺郎腰大蔥以大峪鎮寺郎腰大蔥專業合作社為龍頭,通過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標準化技術研究、機械化推廣、品牌化建設等,促進了大峪鎮大蔥產業的穩定發展,打響了“寺郎腰”品牌,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雖然在市、鎮、村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寺郎腰大蔥產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但是,大蔥具有鮮活易壞、不耐儲運,生產季節性強、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等特點,在新的形勢下,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規模小,專業化生產技術水平低。寺郎腰地區全市丘陵山地,大蔥生產多為分散種植,連片種植面積較小,生產規模擴大、生產設施結構不合理,抗災能力不強,機械化應用程度不高,合作社和大戶專業化生產水平較低,大蔥生產技術規程不健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培訓未普及,限制了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
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有待建立。寺郎腰大蔥栽培管理、采購商品化處理、銷售經營的主要參與者,多是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對大蔥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培訓的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掌握能力較弱,很難在生產上進行應用,專業合作社組織、種植大戶的技術服務能力有待加強。
經營模式落后,經濟效益低。寺郎腰大蔥的經營還是以批發零售為主,沒有倉儲、運輸、加工等功能的基礎設施,大蔥采后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整理、預冷、分級、包裝等保鮮保質處理,產品質量差,穩定性低,使得大蔥質量及貨架期市場競爭力差。以初級產品銷售、鮮食為主,因此亟待開發大蔥加工產品,提高附加值。
栽種季節性要求高,約束產品產量。大蔥生產對播種時間要求十分嚴格,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或10月份播種。如果播種時間早,則會產生凍害以及來年春天抽薹變老,減少產量,降低質量。播種的時間過晚,則會導致越冬時幼苗過弱而被凍死。所以,突破大蔥種植的季節性制約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
積極引導大蔥專業合作組織及種植大戶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利用現有的大蔥交易場所、農產品質量檢測室、觀景臺等基礎設施,以“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農戶”等不同形式,逐步實現產供銷統一化經營;以合作社為主體,切實加強示范園區、生產基地建設的示范帶動作用,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切實實現以技術促效益、以效益促規模、以規模促發展。
大蔥的生產過程有播種、開溝、育苗、移栽、培土、收獲等環節。勞動強度大、投工多。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生產力向著第二三產業轉移,從業人員老齡化,勞動力成本增加。大蔥移栽期正是農忙季節,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尤為突出。通過應用大蔥育苗播種機、大型開溝機、小型開溝機、大小移栽機、培土機、挖蔥機等機械,并改進適合當地土質的機械及其種植模式技術,有效降低人工種植成本,實現大蔥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種植。
寺郎腰大蔥種在9月底、10月份收獲,時間集中,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還銷往洛陽、山西等地。為使寺郎腰大蔥四季供應,與農科院等科研部門結合,研究四季種植技術,通過合理安排茬口,實現四季供應:9月底育苗,來年4月份定植,9月份上市;2月底到3月初育苗,6月底定植(麥茬蔥),10月份上市;6月初育苗,9月定植,第2年3到4月上市;2月底到3月初育苗,6月底定植(麥茬蔥),10月底至來年3月份上市;麥收后上設施栽培,10月育苗,11月底定植,來年5月至6月上市。
大蔥合作社通過設立濟源集貿市場直營站,農超對接建設固定的銷售市場;合作社與市民簽單的“定制大蔥”模式,建立淘寶網、“互聯網+”、“濟源寺郎腰大蔥”網站銷售網絡,實現多渠道銷售,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
針對品牌效應不明顯,合作社重點發展“對外簽約、品牌銷售、以特銷售、錯季上市,產品分級包裝,優質高價”的市場機制,不斷健全寺郎腰大蔥二維碼標識應用。政府應加強廣告推廣或舉辦各種大蔥類的活動。如大蔥比賽,在大蔥收獲的季節,以大蔥的‘高、白、脆、辣”等標準綜合評選“蔥王”。
為了提高寺郎腰大蔥品質和品牌建設,在生產過程中除了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應該注重產品開發的多元性和綜合性,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綠色發展道路。對生產過程中的有害生物的防治,采用綠色防控技術,包括采用太陽光消毒土壤,用黃色誘蟲板誘殺蚜蟲、白粉虱和斑潛蠅等害蟲,用藍色誘蟲板誘殺薊馬,用性誘劑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夜蛾、菜蛾等害蟲。
在生產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農藥化肥的使用率,以減少對土壤、水源的污染。整合農業各種資源,發揮富硒土質、百脈泉水的優勢,堅持以綠色、優質、生態、安全為目標,促進寺郎腰大蔥產業的發展。
通過對寺郎腰大蔥產業歷史與發展狀況的分析,發現大蔥產業規模小、技術水平落后、經營模式落后、機械化程度低,市場信息的掌握不全面。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機械化機器設備的推廣、打造名牌農產品的方式提高知名度,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寺郎腰大蔥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