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彬表示,四川省是生豬養殖大省,推進農業內部種養融合,有利于種植養殖業物質循環、能量循環和生態循環。應堅持以種定養、以養定種,推廣“生態養殖+沼氣工程+綠色種植”、林下種養、稻漁種養等發展模式,實現縣域大循環、園區中循環、主體小循環。加快完善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政策和法規,爭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農業種養循環綠色發展先行區。
楊秀彬建議,圍繞川糧油、川豬、川茶、川菜、川酒等10大優勢特色產業,四川省要在農業園區基地大力支持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一批產地初加工設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在縣域內積極發展品種專用、生產定制、產銷對路的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新模式,推動傳統加工技藝與現代食品工藝、現代消費方式有機融合。支持各類主體加快建設新型烘干冷鏈基礎設施,建立完善集農產品烘干冷藏、流通加工、集散批發、線上線下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產品貿易服務體系。
對于推動農村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楊秀彬認為,應建立健全鄉村聚“人氣”、聚“財氣”的體制機制,讓資本、人才流向鄉村、留在鄉村。在堅持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放活承包地經營權,開展宅基地使用權試點,探索農村其他資產資源“三權分置”,通過轉包等方式,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引導農民工、大學生、退伍軍人和工商資本與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農戶合作,共同發展農文旅體養跨界融合的新產業、新業態。同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開展省級農業主題公園創建、休閑農業重點村建設。大力發展康養農業,發展森林康養、田園養生等大健康產業。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實現園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家園變花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圍繞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效特色農業帶的戰略定位,率先將成、德、眉、資同城化區域建設成為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率先把沿線、沿江、沿界區域建設成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美麗宜居示范帶。
四川是全國農業大省,農機設備則是推動鄉村增產增收的重要工具,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有利于助推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對此,楊秀彬建議,應在丘區、山區農業機械化上求突破,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正達到“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的標準。研發適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機,加強丘陵地區家庭農場和小農戶作業的小型農機,以及適應特色作物生產、特產養殖需要的高效專用農機的研發。推進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探索建立“企業+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學研推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