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八百里伏牛山在河南境內覆蓋南陽、洛陽、三門峽三地市,河南省4個深度貧困縣,其中3個就在伏牛山中,脫貧任務顯得尤其艱巨。在這場舉世無雙的脫貧攻堅戰中,怎樣保護綠水青山,使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盧氏的金融扶貧撬動產業大發展,淅川的“短中長”三線扶貧模式步步壓實脫貧成效,宜陽的溝域經濟催生鄉村巨變,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扶貧產業生機勃勃,一張張興奮的笑臉洋溢著幸福與自豪,都在訴說著創新脫貧模式的成功。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縣最大的任務是要保護好水源地。該縣堅持生態優先,強化綠色引領,融合區域特色,創新短、中、長三線產業相結合的全縣產業扶貧思路:短線重點發展中藥材、食用菌等短平快產業;中線大力推廣軟籽石榴、薄殼核桃等生態林果,套種林下作物;長線用大交通帶動大旅游,用大旅游帶動大發展。這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短、中、長三線產業結合,抓短線短期致富、抓中線保證持續、抓長線打造恒業的方法,讓貧困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實惠。同時,把扶貧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載體,整合資源,統籌謀劃,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說,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盧氏縣山區面積大,貧困村民多居于深山之中,如何使村民搬出大山,使其搬得穩能就業?縣里一邊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一邊創新移民搬遷模式,通過金融扶貧這個杠桿,引入兩家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解決了原來小家小戶散亂的低端種植模式造成的污染及效益低問題,多個產業扶貧基地的建立,靈活多樣的帶貧模式,解決了貧困人員就業難問題,解除了移民搬遷戶后顧之憂,真正實現了從貧困向小康的跨越。盧氏縣脫貧成效顯著主要在于構建起金融服務、信用評價、風險共擔、產業支撐“四大體系”,“四大體系”有機鏈接、協調聯動,使扶貧產業能夠健康成長,也促進了社會風氣的良好轉變。
宜陽縣利用境內溝域眾多的地勢,全域謀劃、全力推進,先后建成15個市縣級溝域經濟示范帶,打造“溝流金、谷淌銀、灣聚財、川招寶”的溝域經濟脫貧模式,種植花椒、迷迭香等高效益產業。該縣始終緊盯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的目標,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結合貧困群眾勞動力狀況、發展意愿、土地面積、務工技能、經商本領等情況,出臺支持獎補政策,對有勞動能力和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給予產業發展補貼,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訂單收購,形成“自主發展、托管經營、土地流轉、返租經營、資產收益、務工就業、三產帶動”等七種帶貧增收模式,建立完善帶貧主體、集體經濟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和就業創業支持機制,為貧困農戶全方位參與現代化農業發展實現穩定脫貧提供有力支撐。
深山信息閉塞、交通不便,是造成村民貧困的主要原因,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淅川、盧氏、宜陽能夠因地制宜踐行“兩山理論”,也正是在初心與擔當中創新脫貧模式,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富裕了農民,也在這開拓創新中不斷地完善著鄉村治理體系,使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地銜接起來,真正實現向小康社會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