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輝
1
必須警惕那從文字深處不斷升起的乏力感。
誰的文字?從甲骨到祖先寄放于空中的囑托,再到我們偶然出示的疑惑、冀望、愛恨、驚懼、愧歉、夢,以及遺忘……被文字纏繞的生涯呈現出多種向度。而我們,常常又只能無知而乏力。
為何乏力?文字的陰影由來已久,我們被文字錘煉、放棄,也被文字搜尋、確證。文字中的生活總在強化著其出人意料的異質性。一些文字,似乎成了我們活著的某種前提——它引領生命上升,也催促生活落地。
乏力的原因,當然源自靈魂。
我們始終只能立足于自我之上。我們互證,對立,又融匯,交織。而無數個體化的詩意,仍將在種種莫名的擠壓中,艱難地延續——
2
文字還將塑造出怎樣的指向性?
我們正沉入一個“泛寫作”時代——文化的消解及重塑,詩性的可能與阻隔,人心的浮躁和塑化,將在哪一種層面上,真正限定并確立我們的“文字性角色”?
值得警惕的,應當還有對文字的被動式沉醉。
我們常常被粗糲地滾動著的文字淹沒。
而那些文字的方向,并不一定是我們需要和堅守的方向。
3
因為文字,我們可能會突然陷落到某種極為浩闊的沉默之中。
對生活的乏力感,或許正決定了詩意的乏力。當我們將一己的抒寫納入到一個特定的時間段落中,我們所能觸及的,或許只是一種漫漶的虛無——
那些從空中墜落的文字,仍舊帶著祖先夢想的聲響,但可能已與我們的夢想及生活無關。我們在文字中活著,但為什么,總是活得不成樣子?
4
我們有著被文字塑造的多種可能。
文字在風雨中,舞動,帶著自足的所有光芒。
每一種被文字映照的靈魂,都有可能變得純粹、堅固、持久。
但你首先必須為每一粒文字,找到靈魂。
5
前行與回溯——詩意可能正在這樣的向度上來回穿梭。
你被詩意推動著。你是無限接近詩意的人。但你也必須隸屬于你與詩意之間的那份恒久的距離感。你,或許就是距離本身。
還是回到眼下這個即將結束的春天吧——人類的命運,突然間被觸目驚心地捆束在一起。一個人為所有的人活著;一群人,為某一個人毅然消失。那么多文字,在回望與祈愿間,重新生發出意義。
而那么多付出與愛,被鍛造成了不朽的詩意。
文字是高貴而自豪的——
因為,它們裹著所有人的夢想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