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啟慧友誼幼兒園 冉 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幼兒園開展混齡民間手工活動能夠在各年齡階段的幼兒之間形成關心、合作、分享等社會行為,滿足幼兒個體需求;體現幼兒影響幼兒的方法,促進幼兒相互學習的主動性以及語言和智力的發展;弱化“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促進幼兒包容、互助以及責任感的培養。
民間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瑰寶,民間手工活動讓幼兒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操作和體驗中形成文化積淀。但同樣的內容提供給混齡班幼兒該怎樣區分層次?如何有效開展活動?我園從豐富的民間藝術活動中選擇了剪紙、泥塑、扎染作為研究內容,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對“混齡班民間手工活動的實踐”進行探索。
1.結合民間手工活動的社會背景,研究幼兒民間手工活動的發展現狀,提高教師相關理論水平。
2.形成適合我園的混齡班民間手工活動教育方案。
3.通過民間手工活動提高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4.了解并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
1.混齡班民間手工活動中幼兒的不同學習方式。
2.混齡班剪紙、泥塑、扎染活動的園本活動。
3.幼兒園混齡班開展民間手工活動的指導策略。
1.行動研究法:對日常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不同的解決辦法,邊實踐邊反思,不斷地“探索—實踐—反思—總結”。
2.觀察法: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幼兒活動過程、結果和行為進行觀察,發現活動的實踐規律和方法。
一年來,我園課題組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針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課題組多次開展園內課題討論活動、定期開展課題研討,對材料的提供進行調整,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分析、研討和反思。
1.創設民間傳統文化氛圍,讓環境說話
用民間剪紙的方式表現繪本《老鼠嫁女》中各種元素的皮影造型,包括藍花布做的頭巾、桌布、農家小院、刺繡、扎染、紡織等作品,給幼兒視覺的享受,最后形成了皮影連環畫“老鼠嫁女”,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擬人化的老鼠造型及故事情節對幼兒充滿了吸引力,當他們知道這些都是我們的先輩在生活中留下的精彩故事時,他們表現得非常驚喜。
在泥塑活動中,投放不同種類的泥塑作品,有著名的鳳翔彩繪泥塑、天津泥人張以及具有濃郁民間色彩的馬勺臉譜。美術活動室還增添了用于扎染、印染的織布機和印染設備。這些傳統工藝和文化讓孩子產生了想聽一聽、摸一摸、動一動、做一做的想法。在做的過程中孩子們初步了解了這些有趣的民間故事,產生了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祖國的情感。
2.運用多種形式開展活動
通過視頻播放、繪本故事、角色扮演、作品欣賞等方式開展活動。在開展剪紙活動中,讓幼兒熟練掌握剪紙的基本技法、三角折、四角五角六角折、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在泥塑活動中,讓幼兒學習揉、捏、盤、搓、壓、粘、團、切等技法。
在扎染教學之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首先,對扎染進行介紹,讓幼兒了解扎染發展的民族背景和民族風情、欣賞扎染物品如絲巾、手帕、服裝等。孩子們紛紛驚嘆這么漂亮的圖案是怎么做出來的?接下來讓幼兒欣賞扎染的獨特染織個性及色彩——樸素、自然、清雅,毫不張揚,符合當時人的情致,貼近人的生活。
從扎染宣紙再到白色T恤扎染,孩子們充分感受了自己創作的樂趣。扎染活動中幼兒學習了捆綁、打結、浸染等技法,在喜歡的白方巾、T恤上染上自己喜歡的各種圖案,順利地完成了從欣賞美、感受美到創作美的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提升了幼兒動手能力。
3.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形成有效的指導策略
打造適合開展民間手工活動的環境,提供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活動材料,激發幼兒興趣;提供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鼓勵幼兒積累有效經驗,讓幼兒感受美、創造美;靈活地組織幼兒進行練習,分步練習、整體練習、互助練習相結合。
根據幼兒的年齡、心理發展特點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在開展泥塑活動時,最開始提供陶泥,孩子們對“黏糊糊”“臟兮兮”的陶泥有點不敢下手,老師就將其換成泡泡泥,這下孩子們的興趣就來了。當看見泡泡泥在老師手中團一團、捏一捏就變成了有趣的造型時,孩子們都躍躍欲試。
根據活動內容的不同,有目的地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安排在一起,形成互幫互學的氛圍,混齡活動特點之一就是大帶小。開展剪紙活動一段時間后我們和花花的姥姥交談得知:孩子現在在家里讓媽媽給她買了各種不同的剪紙材料,其中有卡紙、彩紙和紅紙等,她在桌子旁一剪就是一個多小時,對于剪紙很有興趣,她說這樣就可以幫助民間手工活動班級里的弟弟妹妹們了。
開展混齡活動課題研究給我園其他混齡社團的活動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目前我園組織了11個混齡社團,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和家長的贊譽,真正踐行了從幼兒的需求出發的理念。
1.培養幼兒優秀品質
通過為期一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在混齡活動中幼兒學會了禮貌、等待、關心、合作和分享等優秀品質,塑造了幼兒積極健康的個性特征、提升了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促進了幼兒相互學習的主動性以及語言和智力的開發;由于幼兒之間沒有班級界限和大小區別,交往能力和社會性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弱化了“自我為中心”,幼兒彼此之間學會關心忍讓、相互了解合作,學會協調自己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為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奠定了基礎。而對幼兒來講,混齡活動就像一個哥哥姐姐和他一起玩東西一樣,狀態非常放松,沒有被“教”的感覺。
2.不同年齡段幼兒互相影響
在混齡活動中,不同年齡幼兒的經驗、能力、想象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程度不同,相互之間影響,創作的作品會更加鮮活,因為幼兒的創造力除了受自身的經驗水平影響外,還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在泥塑活動中,當老師確定一個主題后,中班幼兒能很快創造出夸張有趣的作品——牛頭筆筒、平面人臉造型、憤怒的小鳥、招財兔等豐富的作品;大班幼兒的作品寫實較多,少了一些童趣,受實際生活經驗影響較多。
在扎染活動中大班幼兒總是左顧右盼、遲遲不肯下手,但小班幼兒上手很快,能做出不同色彩和圖案的作品。當大班幼兒看完弟弟妹妹的操作過程和作品后,才覺得其實也沒那么難。在這個過程中,中小班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給了大班幼兒很大啟發和鼓舞。
兒童向兒童學習,比向成人學習更加自然而有效,模仿起來更容易,而且不會感到壓抑。
3.提升教師綜合能力的發展
在混齡活動中面對幼兒不同的個性和參差不齊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師首先要能準確判斷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了解不同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以及幼兒的一些共性特點和實際需求,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更新理念,才能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支持和指導。
在對混齡教育不斷的觀察、反思、總結中,教師的觀察和反思能力得到提高,對混齡教學活動的設計把握得更精準、活動形式更多樣化、教學形式新穎有趣。同樣的教學活動,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目標不一樣、教學方法不一樣,有時候不需要進行講解,讓小孩子看大孩子的操作,但有時候需要分桌講解示范。
混齡教育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了更多觀察、模仿和學習的機會。教師通過觀察、發現、探究、歸納、再探究、應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園一年的探索充分證明了以混齡形式開展民間手工活動的研究是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從研究過程和成果來看這項活動是科學、有效的,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