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不久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未來一個時期國家發展的大局定了調、劃了綱。對教育系統而言,深刻理解《建議》的內涵,思考、醞釀未來一個時期本地教育發展的“腳本”,做到有數、有譜、有計,是當前的頭等大事。
通覽《建議》,可以強烈感覺到一個“新”字,教育部長陳寶生在闡釋其內容時,用了“新形勢、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這幾個詞。這個“新”,既有邁進之義,又有引領之義。新,主要體現在“高質量”。注重質量是中央對教育工作的一貫要求,在《建議》中,中央首次明確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是中央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確立的新目標。對此,我們一定要有緊迫感,有任務意識。
如何完成“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任務?
首先,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教育系統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實踐中增強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實。
其次,要把握好正確的育人方向。
一要強調政治站位。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要重視素質訴求。要貫徹德智體美勞并舉的方針,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三要關注國家需要。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其創新意識、探究意識。
第三,夯實根基,實現高層次均衡。
對基礎教育而言,高質量就是根基厚實,沒有短板,優質均衡。為此,要大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鼓勵、引導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早日實現優質均衡、高層次均衡,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第四,改革創新,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要增強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比如,推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地落實,破除“五唯”痼疾,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有效引導辦學、育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為此,一方面,我們要及時“進補”,吸引優質人才加入教育隊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現有師資的水平。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及我省成功經驗,如頂崗實習、名校長下鄉、聯盟校、學區教研、對口幫扶等,讓優質師資流動起來,起到傳、幫、帶的作用,最大限度釋放其能量。還要抓住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契機,利用好近水樓臺的優勢,嫁接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