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琳琳
過去100 年,滅絕或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有哪些?
能隨口說出一種或幾種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那么,野生植物呢?
很多人可能連一個名字都說不出來。
但事實是,野生植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在地球上消失。去年最新公布的、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植物學調查顯示,自1900 年以來,世界上的種子植物以每年近3 種的速度消失,比預期的自然滅絕速度高出近500 倍。而1750 年以來,確定已經滅絕的植物有571 種,并且由于人類對植物的認識非常有限,真實的滅絕數量要高得多。
令人遺憾的是,與動物滅絕相比,野生植物引發的關注和漣漪要小得多,人們采取的保護行動和舉措也要少得多。
讓我們把關注的目光留一些給野生植物,給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很多人對于植物的滅絕不以為意。
因為很多滅絕的植物物種公眾普遍不認識,生活中大多也沒有機會接觸,不能感受到植物消失的損失以及對人類本身的影響。
但事實是,植物消失的影響雖然不直觀,卻不可估量。
僅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看,每失去一個植物物種,人類就失去了一座獨特的基因庫。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如果沒有野生水稻種質資源,人類將不可能成功培育雜交水稻。
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是,20 世紀50 年代末,美國大豆感染了囊孢線蟲病,大豆生產瀕于毀滅。科學家從野生大豆種質資源中篩選出了抗囊孢線蟲病的“北京小黑豆”,育成高產抗病新品種,從而挽救了美國的大豆產業,并使其大豆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每個物種都是生態鏈中的獨特一環,在生態系統中與其他生物產生互動。有的物種歷經千萬年進化,能在極端干旱、寒冷的環境中生存,無論是從生態系統的功能性還是從遺傳資源的特殊性來說,都有獨特和尚未被人類認知的價值。”科普達人“植物人史軍”告訴記者。而一旦這些野外物種滅絕或消失,其具有的抗病、抗寒、抗旱等基因不可能再生。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瀕臨滅絕的植物物種,并不是人工栽培成功后,就可以不用擔心了。很多瀕危物種雖然可以在非自然環境下進行人工栽培,但是從科學研究及自然環境保護的角度講,人工栽培無法代替植物的自然生長。
也正是因為如此,銀杏、水杉這些被稱為“活化石”的植物,雖然人們已經能夠隨處可見,但依然位列IUCN 的紅色名錄中,因為野外種群的數量已經難得一見。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保護植物,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北京植物園科普館館長王康告訴記者:“如果沒有植物,人類將無法在這個地球上生存。”
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蔬菜、水果、油料等都來源于植物資源。據統計,人類歷史上有3000 種左右的植物被用作食物,還有7.5 萬種可食用植物,人類種植了約150 種。即使是動物蛋白質來源,也是由各種植物為牛、羊、豬、雞、鴨等提供食料的。野生植物更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工業原料,如木材、纖維、橡膠、松脂、天然淀粉等。可以說,野生植物與人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野生植物與人類的醫藥健康也直接相關。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利用野生植物和真菌入藥,直至今日。有數據顯示,發達國家40%以上的藥物依靠自然資源,許多現代藥品盡管是化學合成的,其原材料卻取自野生植物。中藥藥材更是離不開植物,據統計,全國中藥材種類有12000 多種,其中11000 多種是植物用藥。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正是從菊科植物黃花蒿中提取出了治療瘧疾的高效藥物青蒿素。
更不用說野生植物在整個生態系統平衡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一起構成了兩類重要的自然生態資源,并且野生植物發揮著更為基礎性的作用。無論是利用光合作用為絕大多數物種生存提供能量,還是調節氣候變化、固定土壤、穩定水文、吸收分解環境中的污染物,植物構成了整個生態系統運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