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雪峰
“父性”是當代親子教育的重要概念,父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從心理意義上來說,母性是先天的,父性是后天的,一個父親對其身份的認同,要遠比母親曲折復雜得多。“父性功能是人類特有的功能,當一個雄性要確認自己作為父親的身份時,就意味著徹底而永久地與純動物的生活分離。”推動這種分離的動力,來源于心理生活(即自我意識)的強烈愿望。家庭的組建和孩子的誕生,幫助男性獲得居住條件和人際關系的雙重穩定,讓他們能夠用歸屬感抵御孤獨感,用希望感抵御恐懼感。
很多關于父親的心理報告顯示,在孩子誕生時,父親常常帶有陌生感;而當他們第一次感到與新生命有聯結感時,比如第一次與孩子單獨相處,第一次微笑互動,第一次聽到孩子叫爸爸,才有了父親的身份體驗。這反映,母性是偏身體性的,而父性是在有生命聯結感時才被喚起,是偏精神性的。
父性包含五大功能:供養、護佑、規訓、傳道和勝利。換言之,如果要做好一個父親,第一要能賺錢養家,并陪伴他們,這是供養功能;第二要能保護家庭免受天災人禍的侵擾,這是護佑功能;第三要能夠設定家庭的規則,維持家庭結構,這是規訓功能;第四要傳遞給孩子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傳道功能;第五,要比其他男人更強大有力,能夠成為孩子的模范,這是勝利功能。
供養、護佑、規訓是父性和母性兼有的功能。從父親的角度,這是父親與孩子建立關系與聯結的基礎;從孩子的角度,他們期望父親能表現出一種愛與關懷。父親同樣可以成為孩子依戀的對象。
傳道和勝利的功能是父親獨有的。《三字經》有言“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父親的傳道功能。父親的精神性屬性更多地被賦予引導孩子向外探索與冒險,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系統的橋梁和紐帶,本質上蘊含著社會教化的功能。《周易·說卦傳》有言“乾,天也,故稱父”。“天”象征著父親需要成為孩子仰望的對象,盡管有時讓人望而生畏、心生懼意,但孩子更希望他們的父親是強大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孩子談論自己的父親如何厲害,孩子對自己父親英雄行為的贊美,甚至超過對慈愛父親的肯定,昭示出孩子對英雄主義父親的天然渴望。希望自己的父親強大,甚至無所不能,這是孩子自戀性滿足的需要,也是全能幻想的期待。
因此,父性既要遵循愛的法則,也要遵循力量的法則,要像“足夠好的母親”,更要成為“足夠強的父親”。
父性的五大功能,讓父親成為一個復雜的稱謂,也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現代文明大大加劇了父性的危機。意大利心理學家魯格·肇嘉認為,當前父性存在三重危機:第一,現代激烈的物質化競爭將父親趕向工廠和企業,讓他們忙于養家糊口,無暇關注孩子的教育,導致父性功能逐漸枯竭;第二,父親巨大的生存壓力以及與家庭關系的日益疏離,導致他們逐漸拒絕成為擔負重任的父親或丈夫的角色,從身份上退卻;第三,現代父性的傳道功能和勝利功能急劇弱化,使得父性趨向母性化,化身為“超級奶爸”,成為母親的翻版。這三重危機導致了父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父親角色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席。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孩子的健康成長過程中,父親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父親缺位的情況下,孩子生活貧困的可能性增加了4 倍,在學校表現不佳的可能性增加了2 倍,出現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物質濫用問題、犯罪問題或自殺問題的可能性增加了1倍。
從某種意義而言,父性的危機也預示著新型父親形象的重建。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從高高在上變得更加觸手可及。傳統的父性如天固然讓孩子仰視敬畏,有利于拓展孩子向上生長的空間,但也極容易造成父子關系的疏離與隔膜。而一個可以和孩子游戲、玩耍的父親,則是更易親近、更具感召力的父親;一個觸手可及又能明確禁令的父親,會大大增強父子雙方的聯結感與歸屬感。而這正與父性誕生之初的強烈愿望遙相呼應。
二是從獨挑大梁變成夫妻攜手與共。現代物質化的激烈競爭固然更多地把父親引向外出謀生,但現代文明的發展同時也為女性敞開了更廣闊的天地。很多母親自身就享有經濟、政治和思想的獨立自由,在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中,既可以與父性形成良性互補,也可以讓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同時,被解放了的母親本身無疑更有存在感,更具魅力,這也有利于強化母性身份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推動父親、母親與孩子三方的共同成長。
三是從幻想英雄轉變成孩子自成英雄。從發展心理學看,1至3歲兒童的全能幻想會快速達到頂峰,這是孩子自我發展的重要階段。對英雄主義父親的渴望滿足的是兒童的全能自戀幻想,但幻想總有結束或破滅的一天,這也是孩子獨立自主的開端。作為父親,如果能接納自我的降格,實際上是在幫助孩子超越俄狄浦斯沖突(即隱喻孩子、父親、母親之間的三角沖突,也稱之為“俄狄浦斯情結”),往往更能激發孩子心理探索和自我實現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