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彥周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安全感構建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期。童年期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成年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仍傾向于責備自己。如果父母能夠有效地識別并滿足孩子在童年期的情感需求,“安全依戀”的狀態就會形成并保持下去,這份依戀是孩子能夠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象、獲得幸福感的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獲得別人的肯定和夸獎是人類共同的心理需要,贊賞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父母和教師應關注兒童的行為和內心,并采取正確的贊賞方式,引導兒童改正錯誤或做得更好,讓他們獲得積極上進的動力。
贊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贊賞的方式是否正確,就需要稍加評判了,錯誤的贊賞對兒童有百害而無一利。
羞于開口甚至打擊式的贊賞會讓兒童喪失信心。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情感的表達是內斂的,很多家長和教師羞于開口贊賞兒童,他們好像忘記了自己小時候是多么渴望師長的表揚。打擊式的贊賞更是屢見不鮮,一些家長會習慣于陰陽怪氣地表達贊賞,如“你終于做出這道題了,不傻啊!”“哎喲,竟然把這事做好了,我還以為你不行呢。”說話人可能會覺得這些話沒什么問題,但兒童聽到后會不自覺地產生另外一種解讀:父母原本對我很失望。這種打擊式的贊賞非但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會打擊兒童的自信心。
不合適的物質獎勵會讓兒童產生依賴,失去對事物本身的興趣,一旦物質獎勵停止,就喪失了想要持續奮進的動力。在兒童自信滿滿、情緒高漲時提供物質獎勵,會將兒童的注意力引向更有誘惑力的外在報酬。并且,固定化的物質獎勵也不能制造新鮮感,更無法引起兒童的內在成就感。沒有根據兒童渴望關愛的需要而提供的物質獎勵也是無效的,無法滿足兒童實際的情感需求。
不真誠的贊賞表現為只會說“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樣的贊賞無法讓兒童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被表揚,而是歸因于自己天生聰明。在這樣的心理暗示下,兒童會覺得自己不用再努力,并且會越來越害怕失敗,進而選擇簡單的道路而不是去拼搏奮斗,以免自己失去“聰明”的標簽。有時候,夸大其詞的贊賞會讓兒童變得自大、目中無人,也可能會讓兒童產生“必須做得更好”的心理壓力。
教師和家長需要走出思想上的誤區,首先要摒棄一味地批評和“羞于開口”的老思想,要對兒童進行直接明了的贊賞。其次,教師和家長要明白并不是“一表揚就飄了”,兒童的表現或好或壞,都屬于隨機過程中的正常波動,這與他們是否被表揚或者批評無關,不可以完全用因果關系來解釋。只有通過正確的贊賞,對兒童的正確行為進行強化,激發他的上進心,才能讓他真正變得優秀。
正確地贊賞兒童可以使用“二級反饋”的方法。一級反饋僅僅是表揚兒童,無法使其更有前進的動力;而二級反饋是要描述出你所看到的東西,讓兒童知道他具體好在哪里,這種贊賞對兒童來說非常有益。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表揚兒童做得好的具體行為,比如“講禮貌”“冷靜沉著”“孝敬長輩”“堅持不懈”等,而不是膚淺地夸一句“你很棒”。
贊賞兒童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第一種,及時的言語贊賞。隨時隨地贊賞兒童可取的行為,越快越好,贊賞的語言形式應多樣化,態度要真誠,不可隨意敷衍。如果兒童做得不對,應用冷靜、堅決的態度問清事實,說明道理,避免說過多負面含義的詞語。第二種,寫表揚信。可以嘗試把對兒童的贊賞寫在紙上,這種方式對兒童也很受用,兒童會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更有前進的動力。第三種,更多的陪伴。家長可以多陪伴兒童做一些接觸外界的活動,如郊游、看展等,因為兒童喜歡和父母在一起的活動,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兒童內心富足,充滿安全感。第四種,隨機的物質獎勵。當物質獎勵隨機出現時,兒童很難判斷哪一次好的表現會獲得這種驚喜,進而一直延續好的行為。這里要注意,物質獎勵不能總是出現,當兒童需要并有好的表現時才可以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