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峰
文章以仙岳路與成功大道提升改造工程A 標F 匝道橋為例,介紹了預應力混凝土蓋梁抱箍法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的技術措施,為同類工程提供參考借鑒。
仙岳路與成功大道立交提升改造工程A 標,除主線仙岳高架橋架空仙岳路外,匝道橋由仙岳地上路面多方向連接成功大道輔道。其中F 匝道橋上部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全長76.4m,下部結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蓋梁,橋墩采用雙柱墩,直徑為1.2m。本文以其為工程背景,介紹了預應力混凝土蓋梁抱箍法的主要施工工藝和有關質量控制主要技術措施,為同類工程提供參考借鑒。
蓋梁在橋梁結構中主要用來支撐上部結構,并將全部荷載傳傳遞到下部結構。其主要施工流程包括:丈量定位→抱箍法施工→敷設底模→鋼筋就位安設→安設預應力波紋管→側模安裝→混凝土澆筑和養護→穿索張拉→壓漿封錨→下道工序。
先在柱頂設計標高高出2cm 的位置用切割機圍繞立柱周圍切一道2~3cm 深的縫,然后人工將柱頂的浮漿和松散砼鑿除到圓切縫位置后,進行抄平。利用全站儀,根據橋梁導線控制網,放出每個墩柱的中心點,自檢復核無誤后,請監理復核抽查驗收。
鋼筋根據設計要求統一在工棚下料、焊接和彎曲,制成半成品后,再用平板車運至現場。每座蓋梁在其底模成型后,在底模上完成剩余鋼筋安裝。
采用無支架組合式鋼模施工,其重量支撐在立柱上。模板采用定型鋼模,其側模由單片拼裝而成,每側面橫向無接縫,在蓋梁中間有一條豎向接縫,兩側封頭均為整塊鋼模板,底模板由一塊定型鋼模板和蓋梁兩端部的斜頭鋼模板組成。每次安裝前均要除銹并刷脫模油,并且表面平整度及幾何尺寸均符合相關規定。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在立柱頂標高往下0.7m 處設置與立柱等直徑的兩片式夾箍,將立柱抱住,然后將夾箍兩側的Φ30 螺栓鎖緊形成牛腿。考慮到支架高度的不準確性和拆模方便,在夾箍牛腿上放置[40 橫梁,同時用對拉螺絲錨固。橫梁上縱向布置[20,間距50cm,在貼近立柱處縱向鋪設第一根和最后一根;每根槽鋼上縱向布設15cm*15cm*25cm 木楔,間距60cm,用于調模。由蓋梁往前后兩側各懸挑50cm 縱向鋪設槽鋼作操作平臺。
第二步:進行試預壓滿足后使用。
第三步:完成后檢查夾箍是否向下滑移,如果沒有,說明夾箍與立柱的摩阻力能夠滿足蓋梁自重和施工荷載的需要,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第四步:待鋼筋骨架綁扎完好后,通知監理檢查是否合格。若合格,則安裝側橫板及封頭模板,同時用對拉螺絲進行錨固。
第五步,把蓋梁模板的四個角用鋼絲繩和法蘭螺絲打地錨固定。
第六步:模板密閉時,將止漿條在拼裝側模旁邊模板夾入,要求接縫面不外露,用水泥砂漿將底模板與墩柱之間的縫隙密封,防止由于接縫不嚴密在混凝土澆筑時造成漏漿現象,從而影響混凝土外觀質量。
本工程蓋梁采用橫向預應力結構系統,鋼絞線采用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錨具采用YM-12、YM-5型錨具及其配套產品。
蓋梁預應力采用內徑為Φ90mm 金屬波紋管成孔,波紋管在安裝預埋時嚴格按照設計提供的各項預應力管道坐標進行實施;用切割機將鋼絞線按設計長度(包含兩頭長度)切割下料,安裝鋼束前用壓力吹凈孔道,使孔道暢通無雜物;當蓋梁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且齡期達到7 天以后,可對梁體進行張拉,張拉時對張拉力和引伸量實行雙控,實測的伸長量控制在設計計算值的±6%以內,張拉端工作段鋼束長度為80cm。

本工程蓋梁采用汽車泵送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應連續灌注,水平面分層持續澆筑、一次灌注而成,每層厚度控制在50cm,上下兩層間隔時間不得超過1.5h,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完成上層混凝土澆筑。
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振搗時,振動棒應快速插入,慢速拔出,振動棒移動距離不大于該棒作用半徑的1.5 倍;與模板保持5 ~10cm 的距離;避免振動棒碰撞預應力模板、預應力管道和鋼筋。應保證混凝土獲得足夠的振搗,保證混凝土的振動時間,當混凝土不再下降、混凝土不出氣泡、混凝土上部開始泛漿時,表示該處振搗滿足要求。
待蓋梁混凝土終凝后,根據氣溫條件,應覆蓋土工布及時灑水養護,養護時間至少7 天。待混凝土強度達2.5Mpa 時,可將側模板拆除;拆模時應注意避免損害蓋梁面層混凝土。待混凝土抗壓強度達到拆模強度后,將底模板及支架系統拆除。
為了提高灌漿的飽滿度和密實性,本工程蓋梁采取真空壓漿技術。真空壓漿時,先將孔道中的空氣采用真空泵抽吸,然后往孔道內用壓漿機以0.8Mpa 的壓力注入水泥漿。
封錨混凝土強度與梁體強度相同,振搗應密實,澆注后應進行有效養護,防止出現裂紋,采用無氯化物用于錨頭防護。
預應力蓋梁施工技術在本工程成功應用,表明了該技術具有施工速度快、質量容易控制等優點,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