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林
當互聯網更加成熟化,催生數據價值爆發;當技術不斷受到各界高度重視與扶持;當后疫情時代,從業者對于經濟有了新認知,騰訊也意識到,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體身上,可能就是一座山。
面對變革和各種意外,每個企業都在經歷“大考”,洞見未來,或許是一劑良藥。
騰訊與清華的“五年之約”,今年如期相會,帶來了新的可能。清華-青騰未來科技學堂(下稱“未來科技學堂”)新一期以“科技創造產業未來”為主題,和前兩期不同,新一期更強調生態,側重從科技與產業發展結合的方向入手,強調科技推動產業變革。
商業因科技的發展,而發生巨大變化;科技讓某些商業創新,從不可能變成可能。反觀整個科技學堂團隊的搭建,從引入科學家班底,反向給到企業學員完全不同的輸入項,希望從科學家群體的觀察與思考,從另外一個視角給學員商業上的啟發,催發出新的化學反應。使技術和實際應用能較好結合,使科技轉化成商業的難度降低,創造更多價值。
但是這也意味著學員要借用不同的理論體系,在群體中彼此印證,最終帶領企業洞見更長遠的趨勢以及當下的變革。青騰科技學院以“清華理論沉淀+騰訊實踐經驗+學員企業典范”三方共創的模式,除了可以學習到清華經管學員提供的理論研究,沉淀洞察商業實戰邏輯;收獲到騰訊分享最新實踐,收獲實戰思索,50多位企業家所經營的企業,作為實戰案例,也是課程體系的貢獻者。

青騰大學總經理王蘭說:“創業者從來不是孤獨地矗立于世界,青騰大學希望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學員、高校合作伙伴、投資人,和騰訊以及合作伙伴一起,以真誠、開放的心態彼此連接,形成更加繁茂的生態。”
對于騰訊而言,青騰大學是一個相互賦能成長的平臺,從新發布的“雙生樹”校徽不難看出,既強調生長,也表達了騰訊和生態的融合和依存關系,甚至在這個社群里面每位個體之間的關系:包含了思想的碰撞,也包含了騰訊生態布局的格局觀。
從2010到2020,對比以往騰訊對生態的連接方式,2020 變得更加多元,不管是云支付、微信甚至騰訊數字內容平臺,騰訊意識到當面對C端,需要讓平臺變得更加豐富。
如今騰訊的開放戰略已初見成效,用“去中心化”的方式逐漸形成了從“大樹”到“森林”的開放生態,會釋放更多的動能。
同時從騰訊的布局不難看出,隨著數字化的進程,從泛互聯網生態發展到數字生態,與實體的產業、線下社會,以及方方面面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所以,騰訊需要一個更新迭代的開放戰略,不單用自己的開放來促成生態,更需要用已經形成的巨大生態來進一步地開放。
在騰訊內部,一方面加強學習,服務個人用戶,另一方面成為各行各業“數字化助手”。做生態的“共建者”,而不是傳統行業的顛覆者。
在騰訊外部,合作伙伴的生態壯大,在實體產業、公共服務等垂直領域里的專業能力和騰訊形成了有機互補,合作伙伴之間彼此互動。

正如青騰大學總經理王蘭所言:和而不同。和,即一群堅持“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有共同價值觀的人;不同,就是各方都需要有自己的能力項——我擅長的東西剛好是對方沒有的,而對方擅長的東西是可以幫我去補足的。
這個被馬化騰稱為“青騰有史以來行業光譜最長”的新一期科技學堂將會帶來怎樣的顛覆不得而知,但洞見未來,布局生態,科技賦能,或許會給更多新興產業提供抵御風險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