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遠漲
作為解決“誰來種田、怎樣種田”問題的關鍵途徑,近年來,上海首創的家庭農場得到了蓬勃發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各類家庭農場4347戶,經營總面積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11月27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再不用找人代開發票了
“銷售農產品時,如果買方索要發票,只能去鎮稅務部門代開發票,費時費力。有時不能及時開具發票,買方就直接放棄購買,嚴重影響家庭農場農產品銷售。”立法調研中,上海生飛家庭農場經營者黃生飛說出了不少家庭農場主的苦惱。
在引導培育家庭農場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中,家庭農場面臨向外開具發票的現實問題。而家庭農場向稅務部門申請稅務登記的前提必須是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國家尚未出臺家庭農場的注冊登記辦法,家庭農場參與市場競爭,發揮其自身具有的競爭優勢,應該到市場監管部門進行登記”,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顧曉峰多次建議,希望本市對促進家庭農場發展進行地方立法時要有登記的相關條款。
為呼應基層對立法的需求,條例對家庭農場登記服務作出明確規定:“家庭農場經營者可以自主決定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申請登記。符合條件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受理并準予登記。” “太好了,市人大對于我們農民的呼吁非常重視,終于可以申請登記了,我們今后銷售農產品方便多了,不再需要通過其他途徑代開發票了。”聽到這個好消息,黃生飛非常欣喜。
規模不是越大越好
“我家資金寬裕,可以多承租一些地,算是家庭農場嗎?” “能否雇工解決家庭農場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到底多大為宜也是立法調研中各方關注的問題。
“本條例所稱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元,從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的主體。”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意見認為,家庭農場應以家庭勞動力為主,受家庭勞動力狀況、機械化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和家庭農場經營者管理能力等因素限制,規模過大導致家庭勞動力不足,管理難度也加大。同時,農場土地是集體所有,應防止出現少數人控制農村土地,而損害其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的情況。“因此,家庭農場應當適度規模經營,兼顧效率和公平”,條例增設了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的條款,如常年雇傭外來勞動力從事農業經營活動,則不是家庭農場,而是種養大戶。
本市現階段糧食生產家庭農場經營的土地規模一般在100-150畝為宜,今后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可逐步擴大家庭農場土地經營規模。因此,條例規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支持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定政策措施,促進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和高質量發展。”
進入名錄可享受扶持政策
家庭農場發展好不好,帶頭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立法調研中,農業農村等部門建議設立家庭農場主要經營者條件相關條款,家庭農場主要經營者要具備從事農業生產管理能力,接受過相關技能培訓,具有相應知識技能等條件。條例明確“本市實行家庭農場名錄制度”。市農業農村部門制定本市家庭農場納入名錄庫的主要經營者成員條件、技能水平、勞動力結構等基本要求。家庭農場只有符合名錄錄入的基本要求,納入名錄庫之后才能享受相關扶持政策。